《God的漢譯史:爭論接受與啟示》引入了互動交流類方法論范式,從翻譯和接受兩個層面系統(tǒng)論述了God的漢譯這一重要的文化交流事件。在翻譯層面,以明末清初至20世紀初傳教士關予God譯名的爭論歷史為背景,詳細剖析了《教務雜志》1875年至1877年、1890年至20世紀初發(fā)表的譯名討論文章,提煉出傳教士間的主要分歧:對“God”原文和譯入語理解的分歧,對中國讀者和傳教士翻譯傳統(tǒng)理解的分歧;考察了傳教士在爭論中提出的不同解決方案。在接受層面,分別考察了明末清初、19世紀和20世紀上半葉中國士大夫、神學家、現(xiàn)代作家等群體對God及其譯名的獨特理解和接受。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反思了網擾譯名問題的“可譯性”、“詮釋沖突”、“傳播的兩難”等問題,嘗試從歷時的、諸種張力不斷變動的、傳播者與接受者交流互動的角度為這些問題尋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