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化科技以及大科學時代的到來,科技本身已成為一種群體合作行為,需要具有不同的知識背景,不同的資源,不同的行動者之間相互補充。也就是說,科技已經發(fā)展成為一種多學科交叉,多行動者互補的合作治理活動。因此,將多主體合作、協商的治理理念引入科技領域,這就是我們所稱的科技治理??萍贾卫淼闹黧w是政府,更確切地說是中央與地方政府各部門,前者是構建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的主導者,后者是構建區(qū)域創(chuàng)新體系的主導者。故央地府際科技治理是建立在“國家一區(qū)域層級”之上,針對跨地域、多領域科技問題的一種制度設計。這一種制度設計的主軸為中央和地方政府間縱向科技合作,旁支有以建設區(qū)域創(chuàng)新系統為目標的政府間橫向科技合作,以及以省部產學研為代表的公私部門間科技合作。這種以縱向科技合作為主,兼顧橫向區(qū)域合作以及跨區(qū)域公私合作的出現意味著中央與地方政府正嘗試建立一種治理的戰(zhàn)略伙伴關系,標志著新一輪中國科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正式啟動,也是中國國家科技體制的重大變革。
央地府際科技治理是多層級治理理論、府際關系理論、治理理論相互融合的產物。在實踐中,中國從2000年開始逐漸促成省部級政府間對于科學技術的共建、會商、合作,涉及11個中央部委以及31個省級行政區(qū)。美國則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大規(guī)模實施聯邦一州政府科技合作治理,包括10個聯邦政府部門以及50個州政府,內容涉及技術發(fā)展、工業(yè)問題解決、技術資金、起步支持以及團隊組成5個方面。
基于認識本體論的分析,央地府際科技治理既具有治理的一般屬性,又具有科技管理的特殊屬性?!吨心县斀浾ù髮W公共管理文庫:中國央地府際科技治理研究》在主體上,提出科技治理主體的多元化:政府是科技治理的最終決策主體,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技治理的重要主體,企業(yè)是科技治理的參與性主體,公眾、NG0等市民社會是科技治理的新興主體。在治理客體上,本文認為科技治理的客體具有跨域屬性,這是由治理的基本屬性所決定的;并且多為重大或者應用性較高的科技項目,這是由于科技的特性所決定的。
央地府際科技治理模式和央地關系模式密切相關,因為央地關系理論不僅僅是科技治理模式分析的邏輯起點,而且是科技治理模式試圖完善的邏輯目標。從這個角度說,可以將央地府際科技治理模式分為:以中央集權說為基礎的中央主導,地方參與型科技治理;以均權說為基礎的中央與地方均等合作型科技治理;以及以地方分權與自治為基礎的地方主導,中央輔助型科技治理。
央地府際科技治理工具包括結以管制、法律規(guī)范、制度建設等為代表的構式強制工具;以公共采購、政府補助、津貼、服務外包、貸款、稅收減免或增加等為代表的合同式誘導工具;以及以政府公益廣告、動員、宣傳、科技論壇、研討會等為代表的互動式影響工具。
以央地府際科技治理模式以及治理工具分別為縱軸和橫軸,構建了央地府際科技治理矩陣。通過對矩陣特點的分析,指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使用各種工具時,有各自不同偏好,并且不同的治理模式以及治理工具之間,存在一定的權衡性。繼而分析縱橫兩個維度的演化規(guī)律,得出科技治理模式演化和科技治理工具演化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一方面,在科技治理工具上對行政控制依賴的減弱、對法律工具和合同式工具使用的增長都體現了中國央地府際關系改革的一般趨勢。另一方面,中國科技治理模式也伴隨著科技治理工具的使用而有了較大變化??偟膩碚f,中國目前科技治理工具和科技治理模式的演化都體現了市場化、制度化、參與化的特點。根據央地府際科技治理的科技屬性和區(qū)域屬性,驗證了中國央地府際科技治理的影響因子以及績效情況。指出央地政府共同資助的項目應該是具有較好市場前景,能夠帶動地方經濟發(fā)展的項目,同時對于省級合作伙伴的選擇,中央政府應該區(qū)別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