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論中國古典建筑形制源流

中國古典建筑形制源流

中國古典建筑形制源流

定 價:¥125.00

作 者: 郭華瑜 著;高介華 編
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
叢編項: 中國建筑文化研究文庫
標 簽: 文化 文化研究

ISBN: 9787535188823 出版時間: 2015-02-01 包裝: 精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66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中國建筑文化研究文庫:中國古典建筑形制源流》從單體形制一面出發(fā),縱向與橫向的展開研究,在多元視角下重新審視中國古典建筑形制的發(fā)展軌跡,不用時期的形制選擇、沿襲及其變化。建筑形制是建筑文化重要的文化符號,對建筑形制的探討無疑會加深我們對中國建筑文化的理解。

作者簡介

  郭華瑜

圖書目錄

緒論 中國古典建筑形制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
一、何謂建筑形制?
二、研究的地域與時間范疇
三、“主流形制”概念的界定
上篇 追本溯源——中國古典建筑形制的起源與發(fā)展
第一章 最初的建筑形制
一、滿天星斗式的起源
二、建筑形制的兩大源頭
1.構木為巢與干闌住屋——長江流域的構屋之始
2.黃土小穴與木骨泥屋——黃河流域的建屋之源
第二章 土木建筑形制的高潮與式微
一、夏、商、周——土木建筑的興起
1.夯土筑臺——夏都的土臺院落
2.商朝——文字與信史相印證的建筑
3.西周、春秋、戰(zhàn)國高臺宮室的興起
二、“飛閣神行,莫我能形”——秦漢之際的高臺建筑
1.臻于鼎盛的秦代高臺建筑
2.漢代高臺建筑與多樣的形制選擇
三、兩晉、南北朝——建筑形制選擇的悄然變化
第三章 木構建筑主流形制的確立與傳播
一、隋唐漸起——土木建筑式微與木構建筑主流地位的確立
二、唐末五代——木構建筑新傳統(tǒng)在南方的形成
三、宋代——木作標準確立的理陛年代
四、北宋木作建筑對遼、金及南宋的影響
第四章 中國古典建筑形制的最后成熟期
一、元代——正統(tǒng)迷失、異族興起的多元建筑發(fā)展
二、明代——建筑范式的重新確立與成熟
三、清代——建筑形制的最后成熟與定型化

下篇 條分縷析——中國古典建筑各部分形制的演變
第一章 屋頂?shù)男闻c制
一、屋頂?shù)钠鹪磁c最初形態(tài)
二、凹曲屋面的源起與生成機制
三、多種因素推進下凹曲屋面的形成與普及
四、凹曲屋面的結構選擇
1.唐梓人“畫宮于堵”和宋《營造法式》的舉折之制
2.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的舉架之法
五、主要屋頂類型形制特征
1.廡殿頂
(1)廡殿頂?shù)拿Q由來
(2)廡殿頂是最高等級的屋頂嗎?
(3)廡殿頂?shù)莫毺貥嫾芴卣?br>2.歇山頂
(1)歇山的起源與演變
(2)歇山頂立面的演變
3.攢尖頂
4.懸山頂
5.硬山頂
(1)硬山屋頂起源二說
(2)南方起源說理由分析
(3)北京紫禁城部分硬山屋頂標示的歷史信息
6.歪頂
7.十字脊與卷棚頂
8.屋頂?shù)慕M合
(1)縱向組合
(2)水平組合
第二章 屋脊與瓦
一、屋脊的名稱與來歷
1.正脊
2.從鴟尾到龍吻
3.龍口
4.垂脊與戧脊
5.角脊上的仙人走獸
6.搏脊與過壟脊
二、瓦的形制沿革
1.瓦的沿革與種類
2.琉璃瓦的出現(xiàn)與定型
3.其他種類的瓦
第三章 屋身的形制
一、柱與柱框層
1.柱腳的安置
2.柱身的側腳與生起
(1)什么是側腳、生起
(2)早期建筑采用側腳、生起做法的原因
(3)明清建筑側腳、生起的減弱與消失
二、墻的類型及功能轉換
1.從承重到圍護——墻的功能角色的轉換
2.從土墻到磚券——磚材的普及帶來的新形制
3.其他的墻
三、門、窗、隔斷的種類與演變
第四章 臺基與平面的形制
一、臺基形制的演變
1.臺與基的分與合
2.臺基的范式與等級
二、平面“間”之概念的形成
三、定“地盤”之制
1.以營造丈、尺定“地盤”的方法
2.以斗科間距為模數(shù)定面闊、進深的方法
四、開間數(shù)及其象征意義
1.偶數(shù)開間的高潮與式微
2.空間的穿越——奇數(shù)開間的確立
3.以“九”為尊、九五至尊觀念在平面中的運用
第五章 斗棋形制及其源流
一、斗棋的起源與演變
二、斗棋的種類與組成
1.單頭只替
2.把頭絞項作
3.斗口跳與一斗三升
4.三踩斗科
(1)三踩單昂后尾溜金(清)/單昂(單翹)四鋪作(宋)
(2)三踩單昂后尾平置(清)/單昂四鋪作
(3)三踩單翹后尾平置
5.五踩斗科或五鋪作
(1)五踩重昂后尾溜金斗科/重昂五鋪作
(2)五踩單翹單昂后尾溜金(清)/五鋪作重昂(宋)
(3)五踩重昂平置后尾
(4)五踩單翹單昂平置后尾
(5)五踩重翹平置后尾(清)/雙抄五鋪作(宋)
6.七踩斗科(清)/六鋪作(宋)
(1)七踩單翹重昂后尾溜金(清)/六鋪作單抄下昂(宋)
(2)七踩單翹重昂后尾起秤桿
(3)七踩單翹重昂后尾平置
7.九踩斗科(清)/七鋪作(宋)
三、斗棋形態(tài)演變的原因分析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主要參考期刊論文
圖版目錄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