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錢塘江古名浙江,亦名漸江或之江,她既是浙江的母親河,也是我國東南沿海一條獨特的河流。錢塘江干流從西向東貫穿皖南和浙北,匯入東海,與金華江、曹娥江、烏溪江、分水江、浦陽江等十余條主要支流,將眾多的“明珠”——雄偉奇特的黃山、千島羅列的千島湖、“東南鎖鑰”的仙霞嶺、萬木參天的天目山、秀比天堂的西子湖、著名古都杭州一一串綴起來,形成了一道秀美壯觀的風景線。錢塘江是我國具有魅力的江河之一,她哺育著流域人民創(chuàng)造了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錢塘江功不可沒。早在1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建德人”就已生活在壽昌江畔;新石器時期,有距今12000-8000年的“上山人”,及距今約8000-7000年的“跨湖橋人”,分別在江畔創(chuàng)造了“上山文化”和“跨湖橋文化”;古越人憑借錢塘江,創(chuàng)造了“越文化”,考古發(fā)掘證實古代的河口濱海地帶是越文化發(fā)源地;在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fā)現(xiàn),距今約7000年前已有人工種植的水稻,距今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水井,說明那時已有灌溉農業(yè)和生活供水設施;“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遺址的發(fā)掘和發(fā)現(xiàn)也都證明,錢塘江流域和杭州灣兩岸是中華民族文化發(fā)祥地之一。錢塘江流域治水歷史悠久,流域人民為治理開發(fā)錢塘江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流傳著許多可歌可泣的治水故事,留下了極其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錢塘江流域名人輩出、群星璀璨的人文畫卷,與秀美壯觀的天然山水畫卷互為映襯,相得益彰,交相輝映。我國自古重農,舉凡“水利灌溉、河防疏?!?,歷代無不列為首要工作。生活在錢塘江流域的先民們亦著力興修水利,發(fā)展農業(yè)和水運。相傳虞舜遣禹治水,疏九河,建農田溝洫;越王勾踐在今紹興境內筑富中大塘和吳塘;東漢盧文臺在金華白沙溪上筑三十六堰,為流域*早的梯級引水工程,至今仍灌溉著金華、蘭溪一帶農田;東漢會稽太守馬臻主持筑堤而成鑒湖,為流域*早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潴三十六源之水,灌溉農田九千余頃。錢塘江河口北岸為太湖平原,南岸為寧紹平原,地勢低平、河網密布、土地肥沃、交通便捷,是江南的“魚米之鄉(xiāng)”、“絲綢之府”,也是歷代王朝財賦主要聚斂之地。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勤勞智慧的錢塘人民,憑借錢塘江獨特的地理優(yōu)勢,尤其是河口地區(qū)臨江瀕海的水土之利,經過幾千年的不斷開拓和辛勤經營,終于已將錢塘江流域發(fā)展成為一方繁榮昌盛、富甲天下的寶地。如今,這片地處長江三角洲經濟區(qū)南翼的寶地,則已成為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的滬、杭、甬三大城市環(huán)抱之中的一個美麗富饒的“金三角”;并在素有“文化之邦”、“絲綢之府”、“魚米之鄉(xiāng)”之稱的盛名下,又博得了一個“旅游勝地”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