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歷史中、在龐雜的中國社會中,哪些人物、事物、事件、商品等能夠成為最代表中國的符號?同樣代表中國,“長城”和“姚明”哪一類符號更具有傳播效果?這些最具有代表性的符號又是如何演變、凸顯、傳播和被人接受的呢?本書通過對符號意指關系與傳播機制的研究,期望能對上述這些問題有所思考和回答。
全書分理論篇和實踐篇。理論篇對含指項、同構、元語言機制、自然化機制、普遍化機制、引得符號這些在羅蘭 巴爾特等符號學家那里一閃而過的符號學理論進行明確深入的闡釋,探討復雜的符號傳播實踐及其背后的本質;實踐篇梳理不同語境中象征中國的歷史符號的變遷,深刻探究鴉片、東亞病夫、纏足等負面能指符號背后的傳播機制,探索如何以強符號傳播中國,如何提煉、打造代表中國、傳播中國的強符號。
全書分理論篇和實踐篇。理論篇對含指項、同構、元語言機制、自然化機制、普遍化機制、引得符號這些在羅蘭•巴爾特等符號學家那里一閃而過的符號學理論進行明確深入的闡釋,探討復雜的符號傳播實踐及其背后的本質;實踐篇梳理不同語境中象征中國的歷史符號的變遷,深刻探究鴉片、東亞病夫、纏足等負面能指符號背后的傳播機制,探索如何以強符號傳播中國,如何提煉、打造代表中國、傳播中國的強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