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社會科學社會科學總論設計質(zhì)性研究:有效研究計劃的全程指導(第5版)

設計質(zhì)性研究:有效研究計劃的全程指導(第5版)

設計質(zhì)性研究:有效研究計劃的全程指導(第5版)

定 價:¥45.00

作 者: 凱瑟琳·馬歇爾(Catherine Msrshall),格雷琴·B.羅斯曼(Gretchen B.Rossman) 著;何江穗 譯
出版社: 重慶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萬卷方法叢書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562482376 出版時間: 2015-04-01 包裝: 平裝
開本: 32開 頁數(shù): 384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設計質(zhì)性研究:有效研究計劃的全程指導 (第5版)》并非一本簡單的“菜譜”書,她是從質(zhì)性研究全過程的視角出發(fā),來指導讀者做研究設計和計劃書寫作。其寫作的體例遵循了研究的基本流程——首先討論進入研究前需要考慮的“做的可能性”等問題;而后是認識并合理選擇研究的類型;接下來,要考慮倫理等問題;然后便進入建立概念框架、收集資料等關鍵環(huán)節(jié);最后是資源的合理規(guī)劃和最終報告的呈現(xiàn)。閱讀本書,研究者不但可以依序而行,寫作研究計劃,而且還能夠全面地理解質(zhì)性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論問題。

作者簡介

 凱瑟琳·馬歇爾,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教育領導系的教授。在教學和研究中,她一直以來的目標是使用跨學科的研究路徑來分析學校文化、國家政策文化、性別問題和社會正義議題,并出版《積極行動教育者:打破過去的限制》、《美國各州的文化和教育政策》、《副校長:領導者的選擇與挑戰(zhàn)》、《性別和種族的新政治》(編者)以及《女性主義批判政策分析》(第1、2卷)。

  格雷琴·B·羅斯曼,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國際教育中心的國際教育教授,并在哈佛大學教育學研究院擔任過客座教授。在過去的25年里,羅斯曼與他人合著了9本書,其中兩本是重要的質(zhì)性研究教材:與沙倫·拉利斯合著的《在田野中學習》的第3版(準備中)以及現(xiàn)在這本與凱瑟琳·馬歇爾合著的《設計質(zhì)性研究》第5版。

  何江穗,現(xiàn)任教于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在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社會學系獲博士學位。研究領域包括比較-歷史社會學、農(nóng)村社會學及社會學質(zhì)性研究方法。發(fā)表的作品包括《動員與參與——第三部門募捐機制個案研究》(合著)、《弱者的武器》(合譯)等。

圖書目錄

第1章 導論
1.1 需要考慮的事項
1.1.1 “做的可能性”:考慮可行性
1.1.2 “應當做的可能性”:考慮研究潛力和研究倫理
1.1.3 “愿意做的可能性”:持久且延續(xù)的研究興趣
1.2 需要面對的挑戰(zhàn)
1.2.1 概念框架
1.2.2 研究設計和研究方法
1.2.3 研究者的能力
1.3 展開論證
1.4 全書內(nèi)容概覽

第2章 質(zhì)性研究的類型
2.1 主要的研究類型
2.1.1 關注社會和文化:民族志取向
2.1.2 關注個人生活經(jīng)歷:現(xiàn)象學取向
2.1.3 關注講述和文本:社會語言學取向
2.2 批判立場的研究類型
2.2.1 敘事分析
2.2.2 行動研究與參與行動研究
2.2.3 文化研究
2.2.4 互聯(lián)網(wǎng)/虛擬民族志
2.2.5 批判民族志
2.2.6 女性主義理論和方法論
2.2.7 批判種族理論

第3章 真實與倫理
3.1 真實
3.1.1 執(zhí)行效度還是改變效度?
3.2 將倫理帶入真實
3.3 倫理:關注人

第4章 研究的“什么”:建立概念框架
4.1 研究計劃書的組成部分
4.2 建立概念框架:主題、目的和意義
4.2.1 簡介部分
4.2.2 介紹研究主題的部分
4.2.3 描述研究目的的部分
4.2.4 描述研究的意義和可能貢獻的部分
4.2.5 概念框架和研究問題部分
4.2.6 勾勒研究的不足
4.3 文獻綜述和對相關研究的批評
4.3.1 形塑研究問題的理論傳統(tǒng)
4.3.2 所綜述和批判的相關研究
4.3.3 專家的短文和觀點
4.3.4 用概念框架來概述文獻綜述

第5章 研究的“怎么”:建立研究設計
5.1 應對挑戰(zhàn)
5.2 捍衛(wèi)質(zhì)性研究的合法性
5.3質(zhì)性研究類型和整體的研究取向
5.3.1 整體策略
5.3.2 進行試調(diào)查
5.3.3 表明研究傳統(tǒng)
5.3.4 研究者的身份認同、聲音和偏見
5.3.5 對評閱人關心的問題進行估計
5.4 更加具體:研究場所、地點、人群或現(xiàn)象
5.4.1 介紹信和進入的腳本
5.4.2 哪個研究地點?幾個研究地點?
5.5 選擇人、行動、事件和過程的樣本
5.5.1 在一個人群中抽樣,聚焦一個研究地點
5.5.2 合邏輯的系統(tǒng)抽樣
5.6 研究者的角色:進入田野、友好關系、互惠、個人經(jīng)歷及研究倫理
5.6.1 技術的考慮
5.6.2 人際關系的考慮
5.6.3 互惠
5.6.4 倫理
5.6.5 審查委員會
5.6.6 知情同意書面臨的文化挑戰(zhàn)
5.6.7 計劃離開

第6章 主要的資料收集方法
6.1 觀察
6.1.1 參與觀察
6.2 深度訪談
6.2.1 民族志訪談
6.2.2 現(xiàn)象學訪談
6.2.3 焦點小組訪談
6.3 生活史、敘事研究、數(shù)字化的故事講述
6.3.1 生活史
6.3.2 敘事研究
6.3.3 數(shù)字化的故事講述
6.3.4 對精英的訪談
6.3.5 對兒童和青少年的訪談和研究
6.3.6 跨越社會身份差異來進行訪談
6.4 物質(zhì)文化的人造物:文件和其它物品
6.4.1 與轉錄和翻譯有關的議題

第7章 次要的和專門化的方法
7.1使用電腦應用程序和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
7.1.1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來收集資料
7.1.2 用于分析資料和轉錄錄音的軟件
7.1.3 互聯(lián)網(wǎng)民族志
7.2錄像與照片
7.3 歷史分析
7.4 互動分析
7.4.1 教室互動分析
7.4.2 舉止神態(tài)學
7.4.3空間關系學
7.5 困境分析
7.6多種資料收集方法的結合

第8章 資料的管理、分析與解釋
8.1 記錄和管理數(shù)據(jù)
8.2 一般的資料分析策略
8.3 分析步驟
8.3.1 組織資料
8.3.2 沉浸于資料之中
8.3.3 對資料進行編碼
8.3.4 寫作分析備忘錄
8.3.5 提出范疇、論題、類型、矩陣和聚類
8.3.6 電腦協(xié)助的分析
8.3.7 提出解釋
8.3.8 尋找替代性的理解
8.3.9 數(shù)字是有幫助的
8.3.10 寫作報告或匯報研究

第9章 規(guī)劃時間與資源
9.1 為大規(guī)模研究進行資源規(guī)劃
9.1.1 時間
9.1.2 人員
9.1.3 經(jīng)濟資源
9.2 計劃博士論文研究
9.2.1指導老師和同伴
9.2.2 小規(guī)模研究的時間
9.2.3 經(jīng)費

第10章 研究計劃作為論證的再討論與估計最終研究匯報
10.1 合理可靠的標準
10.1.1 研究設計和方法應當明確詳細
10.1.2 研究問題和資料的相關性應當明確并經(jīng)過嚴格論證
10.1.3 研究應當定位于學術脈絡中
10.1.4 應當保存記錄
10.1.5 清晰應當與學術上的可信度保持平衡
10.2 展示研究問題的本質(zhì)上的質(zhì)性取向
10.3 質(zhì)性研究取向的價值
10.4 表明審慎
10.5 預想最終報告、博士論文或書
10.5.1表演民族志匯報
10.5.2 自我民族志
10.6 最后的話

圖表目錄
表1.1 質(zhì)性研究和質(zhì)性研究者的特征
表2.1 質(zhì)性研究發(fā)展史上的各種分類
表2.2 批判類型和新興類型
表3.1 在支撐當前質(zhì)性研究的五種首要目的中,效度所起的作用
表4.1 質(zhì)性研究計劃書的組成部分
表4.2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的搭配
表5.1 質(zhì)性研究類型和整體策略
表5.2 電子郵件形式介紹信的例子
表5.3 資料收集:抽樣計劃
表5.4 質(zhì)性研究中抽樣策略的類型
表6.1 質(zhì)性研究假設的維度
表6.2?? 資料收集方法與觀察者的角色
表6.3 主要資料收集方法的優(yōu)勢
表6.4 使用主要資料收集方法要面對的挑戰(zhàn)
表7.1 次要的和專門化的資料收集方法的優(yōu)勢
表7.2 使用次要資料收集方法要面對的挑戰(zhàn)
表8.1 數(shù)據(jù)收集活動的日志
表8.2 來自作為積極社會行動—教育者的編碼
表9.1 工作時間表
表9.2 預算概述
表9.3 假想世界操作原則的功能
表10.1 幾乎沒有質(zhì)性研究經(jīng)歷的評閱人提出的問題
表10.2 熟悉質(zhì)性研究方法的評閱人提出的問題
圖3.1 質(zhì)性研究連續(xù)統(tǒng)
圖4.1 建構主義研究的濕婆神之環(huán)
圖4.2 概念漏斗
圖4.3 為研究過程提供框架
圖4.4 規(guī)劃多研究者、多焦點研究的模型
圖4.5 簡單概念模型的例子
圖5.1 研究設計的復雜性和研究中互動的關系
圖5.2 反思式的問題:三角型研究
圖5.3 知情同意書:學生
圖6.1 田野筆記片段
圖6.2 訪談文字稿片段
圖8.1 分析策略的連續(xù)統(tǒng)
圖8.2 “英國穆斯林女孩的選擇”這一研究中的主題和范疇
圖8.3 在處理高中退學生時教師角色的經(jīng)驗類型

范例目錄
范例1 選擇田野工作來研究組織文化是正當?shù)?br>范例2 向政策制定者說明質(zhì)性方法的功用
范例3 預見倫理問題要面對的挑戰(zhàn)
范例4 我的研究、我自己以及現(xiàn)實世界重要性的相互纏繞
范例5 一份研究計劃的早期陳述
范例6 通過文獻綜述來構建研究的意義
范例7 對文獻的創(chuàng)造性綜述
范例8 估計資料編碼的最初范疇
范例9 聚焦人和事
范例10 對人和行為進行抽樣
范例11 謀求進入
范例12 謀求并維持與短暫停留且易受攻擊的人群的接觸
范例13 建立信任
范例14 選擇另一個研究地點繼續(xù)研究
范例15 倫理與民族志田野工作
范例16 倫理、權力與政治
范例17 穿越文化挑戰(zhàn)
范例18 采用多種方法
范例19 選擇資料收集方法
范例20 設計的靈活性
范例21 電腦使用前的資料處理
范例22 為大規(guī)模研究進行資源規(guī)劃
范例23 靈活性與對博士論文研究進行規(guī)劃
范例24 與評審人同走質(zhì)性分析之路
范例25 證明在探索研究上花時間是正當?shù)?br>范例26 捍衛(wèi)靈活性
范例27 計劃對質(zhì)性式參與評價進行匯報
范例28 潘在(學術)奇境:話語閱讀
范例29 配置報告和分析
范例30 談論禁忌:繼續(xù)研究關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