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導論
一、問題來源
二、研究價值
三、結構安排
第二章 研究背景
一、從總體走向碎片:個體的崛起
二、回歸韋伯傳統(tǒng)的經濟社會學
三、理性的邊界
四、解釋路徑——機制分析
五、市場化改革和勞動力市場的形成
(一)再分配階段(1956~1979年)
(二)雙軌制階段(1980~1992年)
(三)初步建立階段(1993~2002年)
(四)逐步成熟階段(2003~2009年)
第三章 社會網絡與求職研究回顧
一、社會網絡研究兩大領域:整體網與個體網
(一)整體網絡分析
(二)個體網絡分析
二、社會網絡與求職在社會網絡研究中的地位
(一)個體網研究
(二)整體網絡研究
(三)社會資本研究
(四)社會網絡與組織研究
三、社會網絡與求職研究述評
(一)分析基礎:嵌入性
(二)關系形式在勞動力市場中的作用:形式論視角
(三)關系內容在勞動力市場上的作用:實質論視角
(四)關系作用遇到的挑戰(zhàn)
第四章 實證研究策略
一、研究對象
二、研究設計
(一)分析框架
(二)研究假設
(三)變量測量
(四)數(shù)據(jù)來源
(五)方法與模型
第五章 城市居民的社會網絡渠道使用
一、求職渠道的影響因素
二、社會網絡資源動用的影響因素
第六章 社會網絡與求職結果
一、社會網絡與職業(yè)配置
(一)社會網絡資源與求職效率
(二)社會網絡資源與勞職匹配
二、社會網絡資源與市場回報
(一)社會網絡資源與經濟回報
(二)社會網絡資源與精英地位獲得
(三)社會網絡資源與情感回報
第七章 結語
一、主要結論
(一)市場和社會網絡成為勞動力市場中最重要的求職途徑
(二)社會網絡資源增強了求職效率,使得勞動者能夠盡快找到工作
(三)社會網絡比市場渠道更好地發(fā)揮了勞職匹配功能
(四)社會網絡的經濟回報總體上是正向的,之所以在一定時期出現(xiàn)負向回報,是因為女性和低教育水平的人更傾向于使用社會網絡求職
(五)隨著社會轉型的深入,市場因素對精英位置的匹配起主導作用,而社會網絡起著輔助作用
(六)使用社會關系進入工作崗位,在同事那里得到的是情感方面的負反饋,但當求職者與雇主關系越強時,其情感回饋的正向性也越強
二、理論回應
三、研究反思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