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一)問題與材料
(二)基本概念與研究命題
(三)方法論的更新
(四)結構與分章
第一部分 西方現代性的自反:從《在路上》到《等待戈多》的“不安的自由”
一 《在路上》:奔跑的普魯斯特
(一)文獻回顧
(二)自發(fā)性寫作
(三)自反性的個體
二 《麥田里的守望者》:彷徨的反英雄
(一)文獻回顧
(二)“少年史卡茲”風格
(三)反英雄的個性危機
三 《等待戈多》:一出悲喜劇背后的現代性
(一)文獻回顧
(二)“怎么說?”
(三)等待什么?
第一部分小結
第二部分 翻譯現代性:跨境的翻譯
四 翻譯的政治:翻譯的體制化
(一)文獻回顧
(二)1949—1979:意識形態(tài)的體制化
(三)1949—1979:詩學理念的體制化
(四)1949—1979:贊助人的體制化
(五)1949—1979:體制化文藝批評的“強勢誤讀”
(六)結語:毛澤東時代的翻譯體制化
五 1949—1979:譯者的特殊性
(一)黃雨石
(二)“譯成之文適如其所譯”:黃雨石的實踐翻譯觀
(三)施咸榮
(四)“通俗文學”的沉?。菏┫虡s的翻譯為讀者的翻譯觀
(五)結語:譯者的主體間性
六 翻譯體制化的烙?。骸对诼飞稀返牡谝粋€中譯本
(一)石榮本《在路上》的語詞選擇
(二)石榮本《在路上》的情節(jié)刪減
(三)翻譯《在路上》的自反性的個體
(四)翻譯《在路上》的自發(fā)性寫作風格
(五)結語:翻譯中的自我審查
七 譯者的特殊翻譯策略:《麥田里的守望者》的第一個中譯本
(一)翻譯《麥田里的守望者》的語詞選擇
(二)翻譯《麥田里的守望者》的情節(jié)刪減
(三)捕手還是守望者?翻譯《麥田里的守望者》的人物
(四)少年史卡茲:翻譯《麥田里的守望者》的風格
(五)結語:特殊的翻譯策略
八 現代性困境敘說的本土化:《等待戈多》的第一個中譯本
(一)鏡中的讀者
(二)翻譯英文本還是法文本?
(三)翻譯悲喜劇之“喜”
(四)翻譯悲喜劇之“悲”
(五)結語:全球化的文本與在地的翻譯
第二部分小結
第三部分 反思與自反:閱讀中的反叛一代
九 地下閱讀運動:主體的壓抑與“自我投射”的閱讀
(一)文獻回顧
(二)個人私密空間的壓縮
(三)地下閱讀運動
(四)地下閱讀運動中的《在路上》、《麥田里的守望者》和《等待戈多》
十 “告別革命”的書寫:從翻譯語體到個人化的寫作試驗
(一)文獻回顧
(二)翻譯語體:以藝術試驗“對抗話語”
(三)個人化寫作:新的寫作試驗
第三部分小結
結論:互動——告別革命的全球化時代
(一)禁書:打開一扇窗
(二)革命的遺產
(三)像一個悖論:全球化時代的“主體性”焦慮
附錄:1949—1979年作為內部書出版的外國文學作品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