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jié) 研究緣起
第二節(jié) 研究界定
一、“國家建構”與“國家建設”概念辨析
二、“稅收國家”概念的引入
第三節(jié) 現(xiàn)有研究分析
第四節(jié) 研究方法
一、文獻分析法
二、比較分析法
三、個案分析法
第二章 財政危機與晚清向稅收國家的艱難轉變
第一節(jié) 晚清中國的財政危機
一、清前期的財政體制與財政狀況
二、晚清財政危機的步步呈現(xiàn)
第二節(jié) 晚清向稅收國家的轉變跡象
一、農業(yè)稅為主體向工商業(yè)稅為主體的轉變
二、舉借內債這一新籌款方式的出現(xiàn)
第三節(jié) 晚清中國稅收結構的現(xiàn)代性缺失
一、鹽稅成大宗昭示稅負不公
二、厘金、關稅損害商人利益
三、難以遏制的非稅收入
第三章 公共財政思想的萌生
第一節(jié) 晚清西方財政預算思想的傳入
第二節(jié) 從民本到民權:納稅人權利意識的萌生
一、傳統(tǒng)中國財政思想的民本主旨
二、晚清納稅人權利意識的萌生
第三節(jié) 看住“錢袋子”:議會預算監(jiān)督思想的產生
一、議會制約政府財政思想的萌生
二、晚清學者對財政民主路線圖的設計
第四章 議會制度與近代財政預算的嘗試
第一節(jié) 財政危機催生近代國會
一、召開國會成為緩解財政危機的手段
二、咨議局的誕生
三、資政院的誕生
第二節(jié) 近代預算制度的產生
一、資政院與度支部的財政權力配置
二、資政院預算審查權的憲法確認
第三節(jié) 資政院第一次常年會對政府預算的審議
一、資政院對預算收入的審議
二、資政院對預算支出的審議
第四節(jié) 資政院預算審查權行使的困境
一、資政院預算審議的不了了之
二、從“解散資政院”的討論看其政治地位
三、預算年度安排不利于議員審查權的行使
四、預算編制中存在的缺陷
第五章 從財政預算看清末中央和地方關系的變化
第一節(jié) 地方坐大急需清理財政
一、地方財權坐大危及中央
二、清理財政促成預算試辦
第二節(jié) 咨議局預算審查權的行使
一、咨議局預算審議中與督撫的艱難較量
二、湖南咨議局對財政收入的審議
三、順直咨議局對財政支出的審議
第三節(jié) 宣統(tǒng)三年全國性地方預算的嘗試
一、預算出現(xiàn)盈余的省份
二、預算出現(xiàn)赤字的省份
三、預算平衡的省份
第四節(jié) 晚清國家稅和地方稅的劃分
一、國家稅與地方稅劃分的爭論
二、資政院對河南印花稅的審議
第六章 財政預算與轉型中的晚清社會
第一節(jié) 財政預算與官員俸祿的變化
一、清前期的官吏收入
二、晚清財政預算與官員收入的變化
第二節(jié) 農民抗稅沖擊統(tǒng)治合法性
第三節(jié) 商會與清廷的稅收博弈:以天津為例
一、商會成立為天津商人政治參與提供制度性機遇
二、晚清天津商人的稅收負擔
三、商會在稅收政策制定上的政治參與
四、晚清商人政治參與的特點
第七章 財政危機與社會革命:中法兩國近代國家建構之比較
第一節(jié) 近代中法的財政危機引發(fā)統(tǒng)治危機
一、近代中法社會革命前夕的財政危機
二、召開議會:中法應對財政危機的政治選擇
第二節(jié) 改革與革命的賽跑
一、財政改革喚起法國民眾的自由回憶
二、議會預算審議難撼大清皇權
第三節(jié) 近代中法議會作用迥異的原因
一、中法革命之前資產階級的發(fā)展狀況不同
二、公共財政思想產生的目標不同
三、中法兩國的歷史傳統(tǒng)不同
四、稅收與預算制度產生的歷史機緣不同
第八章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