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章句集注》是朱熹傾注畢生心血之作,他至臨死前一天還在修改《大學·誠意章》的注,如他自己所說“畢力鉆研,死而后已”?!端臅戮浼ⅰ份^系統的反映了朱熹作為集大成者的理學思想,他在認識論上提出了格物致知說,闡述了認識世界的途徑。明、清兩朝統治者十分重視理學,《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官定的必讀注本和科舉考試的依據?!端臅戮浼ⅰ肥侨寮椅幕飞系囊粋€里程牌。中國古代有“四書五經”,與基督教有圣經、伊斯蘭教有古蘭經相似。漢唐是《五經》時代,宋后是《四書》時代。南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到撰寫《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它被列為“四書”之首,與《論語》、《孟子》、《中庸》一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師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guī)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fā)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具有劃時代意義?!端臅戮浼ⅰ肥撬臅闹匾淖⒈?。其內容分為《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以及《孟子集注》。朱熹首次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并列,認為《大學》中“經”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傳”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而由“子思筆之于書以授孟子”。四者上下連貫傳承而為一體?!洞髮W》、《中庸》中的注釋稱為“章句”,《論語》、《孟子》中的注釋集合了眾人說法,稱為“集注”。后人合稱其為“四書章句集注”,簡稱“四書集注?!端臅戮浼ⅰ?9卷,朱熹于公元1190年在漳州刊出。其后學關于”四書“的講義或精義之類的書很多。據清人陳衍《福建通志》統計,僅福建朱子學者的這方面著作就有150種之多。其學風基本上都是重義理而輕訓詁,形成了不空談、務致用的傳統。因此,《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總序上說:“洛、閩繼起,道學大昌;擺落漢唐,獨研義理;凡經師舊說,俱排斥以為不足信。”可以說,《四書章句集注》一書,上承經典,下啟群學,金科玉律,代代傳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構成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