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的郭象本共三十三篇,分為“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學界一般認為“內篇”為莊子親筆所作,而“外篇”和“雜篇”則出自莊子后學和后人偽托。莊周的《莊子譯注》擬選“內篇”七篇,“外篇”五篇,“雜篇”兩篇,以簡約義豐、深刻雋永的文章為選擇標準。另外,所據底本為晉代郭象《莊子注》,凡郭象注有不通的地方,參校成玄英《莊子疏》、陸德明《莊子音義》、林希逸《南華真經口義》等人的訓詁考證,加以校釋?!肚f子譯注》體例參照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橫排簡體版),分為“題解”“原文”“注釋”“譯文”四個部分。題解部分位于原文之前,先闡述文章中心要旨,再詳解各部分章節(jié)的中心要點和段落大意。原文以郭象注本為據,盡量不改動原文;注釋以清晰簡明為原則,省去各家注疏,擇意義通明者;譯文則尊重莊子文風,以信、達、雅為原則,說理文字簡練通達,明白曉暢,抒情文字酣暢自然,保留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