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學學術編年》以時間為經,以相關傳世文獻資料和出土資料的編排為緯,以編年形式來全面反映西周至清末三千年間的經學史面貌和規(guī)律走向。其主要內容有五大方面:一、經學著述資料(依據其影響程度分“重點”和“一般”兩類,收錄時前詳后略),如儒家原典的萌生、經典化過程資料,及其后歷代注經解經乃至改經的著作提要等,含經書???、流布等資料;二、經生經師資料(亦依其影響程度分“重點”和“一般”兩級收錄),如經生經師的生平大事、性格思想、師法家法,以及經學傳授系統(tǒng)等資料;三、經學事件資料,如歷代王朝的經學政策詔令、“焚書坑儒”之類歷史事件資料,特別是歷次古今文經學斗爭等資料,并含禮樂制度、館閣校書、科舉、書院等資料;四、經學思潮資料:在上述資料之外的可反映歷代經學思潮的資料和反映經生經師學術思想的資料;五、經學背景資料:與經學相關的各朝各代政治、經濟、文化、風俗、民情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