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套裝共4冊)》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為開端,這一年周王正式承認三家分晉,因為史書的目的即在于“史鑒”,司馬光于此作了第一篇議論——“臣光曰”。下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和《史記》有所不同,司馬遷的目標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重視天人關系和朝代更替的規(guī)律;而司馬光寫《資治通鑒(套裝共4冊)》的目的則更加現實,他是要“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因此在選材上,能夠為統(tǒng)治者提供借鑒作用的政治史就毫無疑問地占據了最重要的位置。《資治通鑒(套裝共4冊)》極其重視腐敗政治,對于政治清明和黑暗時期都用功很深,也重視戰(zhàn)爭。舉凡權力更迭、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進退都有詳盡深入的記載,這些內容也是《資治通鑒(套裝共4冊)》一書的精華所在,記述中尤其表現出編年史的優(yōu)點。比起紀傳體的一事互見于不同傳記,《資治通鑒(套裝共4冊)》在記述一件事、一項制度的時候,可以更清晰地表現出全貌和發(fā)展變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