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文化有著明顯的特點。首先是它的多元性和兼容性,這特點似乎與珠江是多條江河自西、北、東之流而交匯的水態(tài)有關,是多元而后交匯匯聚兼容于一體之中:從歷史上說,由土著的百越文化與來自五嶺以北的華夏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以及來自海外的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洋文化的先后結合與交融;從當今的珠江水流地域的文化類型而言,除此較明顯的粵文化地區(qū)有著廣府文化、客家文化、福佬文化和新起的深圳及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的移民文化之外,尚有可稱之為珠江亞文化的滇云文化、黔貴文化、八桂文化、海灣文化、瓊州文化等等,都是多元而相容于珠江文化的范疇中。其二是海洋性和開放性,珠江的總體形象,既是交匯型的,又是放射型的,它既像是蜘蛛網似的覆蓋于整個水流地域,像是多龍爭珠似的爭匯于其中交匯中心(廣州),而其中心又像是一顆明珠、每條河流又像是道道明珠發(fā)射出的光芒那樣,向四面八方噴射。特別是珠江有眾多出海口,即許多所謂“門”,如虎門、崖門、磨刀門等等,僅珠江口就有八個門,可見珠江與南海是聯(lián)成一體的;沿海港灣和港口甚多,也都同珠江水系密切連接,所以,從古至今是由陸路、沿海與海外的交通與交流樞紐,“海上絲綢之路”在此進發(fā),而且數千年一直不衰:大量移民由此散布海外,海外文化也由此涌入,所以,海洋文化與開放意識是特別強的。其三是前沿性和變通性,由于珠江文化水系與海洋密切連接,海港特多,與西方和海外文化接收特快特多,因而前沿性也特強,另一方面,相對而言作為中國文化中心的中原文化,地理距離較遠,又有以五嶺為代表的崇山峻嶺之隔,交通不便,由此而受中原文化控制偏少,同時也由于中原文化在這一帶與海洋文化及本土文化碰撞的緣故,也就造成了相接于前沿性的變通性。此外尚有其他特點,有待深入研究,在此不一一列舉。僅由此即可見,對珠江文化特點的研究,以及將這樣的研究成果轉化為決策依據、地域建設的方案與行為,轉化為科學規(guī)劃的文化產業(yè),都是大有作為、必有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