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電離輻射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1.1 帶電粒子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1.1.1 帶電粒子與物質相互作用的主要過程
1.1.2 帶電粒子在物質中的射程
1.1.3 比電離
1.2 X、r射線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1.2.1 X、r射線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1.2.2 質量衰減系數、質能轉移系數和質能吸收系數
1.3 中子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1.3.1 彈性散射
1.3.2 非彈性散射
1.3.3 輻射俘獲
1.3.4 其他核反應
習題1
第2章 輻射防護中常用的輻射物理量及單位
2.1 描述輻射場的物理量和單位
2.1.1 度量放射性強弱的物理量
2.1.2 輻射能量的單位
2.1.3 粒子注量
2.1.4 能量注量
2.2 吸收劑量
2.2.1 吸收劑量及單位
2.2.2 吸收劑量率
2.3 比釋動能
2.3.1 比釋動能及單位
2.3.2 比釋動能率
2.3.3 比釋動能與粒子注量的關系
2.3.4 比釋動能與吸收劑量的關系
2.4 照射量
2.4.1 照射量及其單位
2.4.2 照射(量)率
2.4.3 照射量與吸收劑量的關系
2.5 劑量當量及應用
2.5.1 劑量當量
2.5.2 集體劑量當量
2.5.3 劑量當量負擔
2.6 當量劑量與有效劑量
2.6.1 當量劑量
2.6.2 集體當量劑量
2.6.3 待積當量劑量
2.6.4 有效劑量
2.6.5 集體有效劑量
2.6.6 待積有效劑量
2.6.7 劑量負擔
習題2
第3章 外照射劑量的計算
3.1 r射線劑量的計算
3.1.1 r光子注量率與吸收劑量率的關系
3.1.2 源的活度與照射量率的關系
3.1.3 克鐳當量與照射量率的關系
3.2 x射線劑量的計算
3.2.1 x射線的產生
3.2.2 x射線劑量的計算
3.3 帶電粒子劑量的計算
3.3.1 單能電子及β射線的注量率與吸收劑量率的關系
3.3.2 重帶電粒子劑量的計算
3.4 中子劑量的計算
3.4.1 用比釋動能計算
3.4.2 用劑量換算因子計算
習題3
第4章 輻射的生物效應
4.1 細胞的輻射效應
4.1.1 細胞的活性與細胞周期
4.1.2 電離輻射與細胞的相互作用
4.1.3 輻射的細胞效應
4.2 輻射生物效應
4.2.1 輻射對水分子的作用
4.2.2 輻射對生物活性大分子的作用
4.2.3 生物效應的過程
4.3 核輻射對人體的損傷
4.3.1 輻射的軀體效應
4.3.2 輻射的遺傳效應
4.3.3 影響輻射損傷的因素
4.4 核輻射危險度評估
4.4.1 危險度
4.4.2 有效劑量
4.4.3 集體劑量當量
4.4.4 行業(yè)比較
習題4
第5章 輻射防護與標準
5.1 輻射防護的任務和目的
5.2 輻射防護的主要內容
5.2.1 輻射防護標準
5.2.2 輻射劑量學
5.2.3 輻射監(jiān)測
5.2.4 輻射防護技術
5.2.5 輻射防護評價
5.3 輻射防護標準
5.3.1 輻射防護標準的發(fā)展歷史
5.3.2 輻射防護的三項基本原則
5.3.3 我國現行的輻射防護標準
5.3.4 ICRP的新建議與GB18871-
5.4 作用于人體的電離輻射
5.4.1 天然本底照射
5.4.2 人為放射性照射
5.5 外照射防護的一般方法
習題5
第6章 射線與X射線的防護
6.1 射線在物質中的衰減規(guī)律
6.1.1 單能窄束射線在物質中的衰減規(guī)律
6.1.2 寬束射線在物質中的衰減規(guī)律
6.1.3 累積因子
6.2 點源的屏蔽計算
6.3 X射線的防護
6.3.1 X射線的屏蔽計算
6.3.2 機房的設計
6.3.3 對病人的防護
習題6
第7章 帶電粒子的防護
7.1 射線的屏蔽防護
7.1.1 射線防護的特點
7.1.2 射線的屏蔽計算
7.1.3 軔致輻射的屏蔽計算
7.2 重帶電粒子的防護
7.2.1 重帶電粒子防護的特點
7.2.2 屏蔽防護計算
習題7
第8章 中子的防護
8.1 概述
8.1.1 中子源
8.1.2 中子探測器
8.1.3 中子的輻射損傷
8.2 快中子屏蔽計算的方法
8.2.1 分出截面
8.2.2 快中子屏蔽計算的分出截面法
8.2.3 快中子屏蔽計算的張弛長度法
8.3 同位素中子源的屏蔽
8.3.1 常用同位素中子源的種類和特性
8.3.2 同位素中子源的屏蔽計算
8.4 中子發(fā)生器及防護
8.4.1 中子發(fā)生器的原理
8.4.2 中子發(fā)生器的輻射危害
8.4.3 中子發(fā)生器的屏蔽計算
習題8
第9章 核技術裝置的防護
第10章 內照射及防護
第11章 輻射劑量測量儀器
第12章 輻射的監(jiān)督與管理
附錄 輻射防護相關標準目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