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伶官傳》全書共分三卷:以在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所選者為上卷;咸豐、同治兩朝所選者為中卷;光緒、宣統(tǒng)兩朝所選者為下卷。系統(tǒng)地記述了近四百位主要戲曲藝人的身世際遇、藝術生涯;藝人在宮中演戲及參加戲曲班社組織及藝人師承關系的戲曲活動情況;藝人在宮中演出所承應的戲目、時間和地點,藝人在戲曲班社演出的流行劇目、時間、地點;藝人表演藝術的風格、流派及品評詠贊;書中還涉及一些戲曲聲腔、劇種的流變、融會及其相互影響等。《中國戲曲藝術大系(史論卷):清代伶官傳》的素材來源主要以清升平署檔案資料為依據,并有作者旁征博引大量的戲曲史料及親自調查訪問戲曲藝人后代的一手材料,故書中內容翔實可靠。正如作者在《清代伶官傳》“例言”中講到的“其事略則多方征求,用期詳實,于揀取材料,更幾費斟酌,慎重去留,而后乃作定稿,或有未盡者,則尚待異日之加入”。在此,值得一提的有:一是該書在記述戲曲藝人的身世際遇和藝術生涯時,體現了他們從藝歷程中的艱難辛苦。藝人們生活的浮沉悲歡之際,多少也反映出當時的人情世態(tài)和社會現實。即也從這一側面反映出那一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立體面貌,不僅對京劇研究,而且對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民俗科學等方面的研究都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二是可以體現出藝人的唱工、念白、做派、武打四工的戲劇表演活動,也常常是主宰著戲曲技術的發(fā)展。演員是傳播發(fā)揚戲曲文學之最有力者,讀劇本者少,而看演戲者多。往往有因一二演員的表演技術風格與藝術流派擅長等原因而變更了聽眾的嗜好與風尚,從而推進了戲曲藝術的發(fā)展?!顿u馬》《捉放曹》《四郎探母》等諸劇的流行,程長庚、譚鑫培是極有貢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