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緒論
1.1 研究緣起
1.1.1 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性
1.1.2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緊迫性
1.1.3 翻譯文本“走出去”的重要性
1.2 文獻綜述
1.2.1 翻譯與傳播學研究
1.2.2 中國文學譯介研究
1.2.3 莫言和葛浩文研究
1.3 研究問題、方法和意義
1.3.1 研究問題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意義
第2章 理論基礎——譯介學
2.1 譯介學
2.1.1 譯介學的產生
2.1.2 譯介學主要內容
2.2 譯介模式
2.2.1 傳播的模式
2.2.2 譯介的模式
第3章 譯介主體
3.1 譯介主體的作用和身份
3.1.1 譯介主體的作用
3.1.2 譯介主體的身份
3.2 中國文學“走出去”當前譯介主體模式
3.2.1 當前譯介主體模式
3.2.2 當前譯介主體現(xiàn)狀
3.3 莫言英譯作品譯介主體
3.3.1 莫言
3.3.2 葛浩文
3.3.3 葛浩文作為莫言作品譯介主體的作用
3.4 中國文學“走出去”譯介主體模式探索
3.4.1 本土譯介主體模式的不足
3.4.2 漢學家譯介主體模式的不足
3.4.3 中國文學“走出去”譯介主體模式
第4章 譯介內容
4.1 譯介內容的選擇
4.1.1 選擇譯介內容
4.1.2 影響譯介內容選擇的因素
4.2 中國文學“走出去”譯介內容模式
4.2.1 國家機構贊助下譯介內容模式
4.2.2 本土商業(yè)出版社選擇譯介內容模式
4.2.3 譯者自主選擇譯介內容模式
4.3 莫言英譯作品譯介內容
4.3.1 作家作品的選擇
4.3.2 翻譯策略的選擇
4.3.3 影響葛浩文譯介內容選擇的因素
4.4 中國文學“走出去”譯介內容模式探索
4.4.1 作者的選擇
4.4.2 作品的選擇
4.4.3 翻譯策略選擇
4.4.4 中國文學“走出去”譯介內容模式
第5章 譯介途徑
5.1 譯介途徑主要種類
5.1.1 出版社
5.1.2 大眾傳播媒介
5.1.3 文學代理人
5.1.4 書展
5.1.5 政府資助
5.2 中國文學“走出去”主要譯介途徑及問題
5.2.1 本土出版社
5.2.2 大眾媒介
5.2.3 書展
5.3 莫言作品譯介途徑
5.3.1 海外出版社
5.3.2 電影
5.3.3 大眾媒介
5.3.4 網上書店
5.3.5 文學代理人
5.3.6 書展
5.4 中國文學“走出去”有效譯介途徑探索
5.4.1 拓展中國文學“走出去”譯介途徑
5.4.2 中國文學“走出去”譯介途徑模式
第6章 譯介受眾
6.1 譯介受眾的地位
6.1.1 傳播受眾地位
6.1.2 譯介受眾地位
6.2 譯介受眾的分類
6.2.1 譯介受眾分類
6.2.2 不同受眾間關系
6.3 影響受眾接受譯介作品的因素
6.3.1 譯入語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
6.3.2 受眾心理
6.4 中國文學作品英語譯介受眾
6.4.1 西方受眾
6.4.2 西方受眾眼中的中國
6.5 莫言英譯作品譯介受眾
6.5.1 莫言英譯作品受眾
6.5.2 莫言作品英語受眾調查
6.6 中國文學“走出去”譯介受眾模式探索
6.6.1 確立以譯介受眾為中心的譯介理念
6.6.2 以受眾為中心的譯介策略
6.6.3 中國文學“走出去”譯介受眾模式
第7章 譯介效果
7.1 譯介效果的重要性
7.1.1 傳播效果的重要性
7.1.2 譯介效果的重要性
7.2 影響中國文學譯介效果的因素
7.2.1 譯介主體
7.2.2 譯介內容
7.2.3 譯介途徑
7.2.4 譯介受眾
7.3 莫言作品英語譯介效果
7.3.1 獲獎
7.3.2 英譯作品世界圖書館館藏量
7.3.3 圖書銷售量
7.3.4 媒體提及率
7.4 中國文學“走出去”譯介效果探索
7.4.1 中國文學“走出去”譯介效果
7.4.2 中國文學“走出去”譯介效果的提高
第8章 結論
8.1 中國文學“走出去”譯介模式
8.1.1 中國文學“走出去”應遵循的譯介模式
8.1.2 中國文學“走出去”譯介模式的開放性特征
8.2 中國文學“走出去”譯介模式提出的主要依據(jù)
8.2.1 中國文化地位和影響力
8.2.2 中國文學譯介所處階段
8.3 研究不足和前景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 莫言作品一覽表
附錄2 莫言所獲得的獎項
附錄3 葛浩文英譯莫言作品一覽表
附錄4 葛浩文談中國文學“走出去”:中國文學在西方,地位還沒日本、印度甚至越南高
附錄5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