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的種種“空”,恰恰是各種創(chuàng)造性的來源。戲劇的空間是神奇的,即便是一個人們早已耳熟能詳的經典文本,一旦進入舞臺的視覺化呈現便會各顯其貌,這樣的過程像是一種頭腦游戲,也像是一種藝術競技,這恐怕也是舞臺始終對“經典”抱有巨大興趣的原因之一。無論是《伸夏夜之夢》的“實景花園版”,還是走進話劇舞臺的《趙氏孤兒》,以及《在還原經典中尋求突破》,韓生主編的《E演(2015總第17輯)》多處涉及了對經典的重新演繹,莎士比亞的名劇甚至還被用于自閉癥研究。與“經典”相關聯(lián)的問題,則是守望與創(chuàng)新。在大力推進“一體化”,不斷力爭用一個聲音發(fā)言的歐盟,文化的多樣性卻成為相當“例外”的領域。文化的多樣性來自對傳統(tǒng)的守望,創(chuàng)新也是基于此而更加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