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硯·制墨》系中國傳統(tǒng)工藝全集(第二輯)的其中一卷民國期間硯著不多,其中韓軍一先生的《甘肅洮硯志》是有史以來第一部洮硯專著,具有非常重要的史學價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一些重要的硯著紛紛問世,但此中除一些文房四寶的綜合性圖書與畫冊外,研究性專著仍然集中在端、歙、魯上。直至近年,有關紅絲、澄泥、洮河以及其他地方硯的專著方才出現(xiàn)。這些論硯專著各有所長,熠熠生輝,是學界珍視的寶藏,也是本書撰著的參考文獻之一。中國硯是一個大家族,從材質上可以分為石質硯與非石質硯兩大類。其中石質硯是指用自然界所產天然巖石為原料制成的硯,而非石質硯是指用除天然巖石外其他材料制成的硯,如陶瓷、金屬、竹木、玉石等。據筆者收集到的資料統(tǒng)計,見諸古代文獻與實物的石質硯約130種,非石質硯約43種;見諸近現(xiàn)代文獻與實物的石質硯約52種,非石質硯約2種。這些硯散布于全國多個地區(qū),有的僅見于文獻而無實物,有的僅見于實物而缺少文獻,有的硯文獻記載連篇累牘,有的硯僅見一條文獻。為了將歷史上出現(xiàn)的硯盡量收錄且維持本書層次清晰的框架結構,我們將其中文獻記述較多的端硯、歙硯、紅絲硯、洮硯、松花石硯、澄泥硯、漆砂硯與陶瓷硯各單列一章,而那些文獻記述較少的硯,因為難以較為全面地對其歷史脈絡、形制樣式、流布地區(qū)、技藝傳承等進行較為詳盡的研究,故只能收錄于“硯林別錄”一章中。本書是中國科學院重要方向項目子課題,由方曉陽負責并與吳丹彤、沈曉筱共同承擔,。在研究與寫作中,力求以傳統(tǒng)工藝技術為主線,重視文獻研究,注重實地調查,結合模擬實驗,同時借鑒當代科學儀器進行理化分析,用多重證據法對問題進行研究,取得了一些較為欣慰的成果。全書歷時八年,數(shù)易其稿,雖然盡力,但疏漏與謬誤在所難免,尤其在硯種收集與分類上多有偏見,為此誠望專家學者與讀者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