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一)中國傳統(tǒng)君權的雙源性
(二)中央與地方關系的制衡
(三)中央王朝對各派政治勢力的制衡
一 歷代內亂平議
(一)關于“內亂”問題
(二)歷代內亂概述
(三)內亂根源及其后果
二 三代之紛爭
(一)夏代前期的內亂
(二)“孔甲亂夏”與夏桀敗亡
(三)商朝前期的動蕩
(四)商朝衰亡與東夷之亂
(五)西周管蔡之亂
(六)國人暴動與幽王亡周
三 紊亂的秩序
(一)王室衰微:“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
(二)春秋大國爭霸:“四海迭興,更為伯主”
(三)戰(zhàn)國七雄兼并:“海內爭于戰(zhàn)功”
四 “封建”之失與郡縣之得
(一)三代之“封建”
(二)郡縣起源與發(fā)展
(三)秦代矯“封建”之失而行郡縣
(四)秦漢之際的“封建”
(五)漢初異姓王的興廢
(六)西漢郡“國”并行之制
(七)“封建”與郡縣之爭
五 從“藩臣”到“叛臣”
(一)漢末董卓之亂
(二)東晉士族內戰(zhàn)
(三)南朝侯景之亂
(四)北魏爾朱氏之亂
(五)元初李墰之亂
(六)元末孛羅與擴廓之爭
(七)清代三藩之亂
六 “內憂”“外患”之輕重
(一)歷代“邊患”問題
(二)“邊患”與內亂
(三)國都的選擇
(四)五胡內迂與十六國紛爭
七 叛逆,還是討逆?
(一)七國之亂:“清君側”下的西漢同姓王叛亂
(二)“淮南三叛”:曹魏勢力的掙扎
(三)八王之亂:西晉宗王的混戰(zhàn)
(四)尉遲迥之亂:心懷叵測的抗爭
(五)徐敬業(yè)起兵:唐代失意官僚的怨憤
(六)靖難之役:明“祖訓”下的皇室內爭
八 興盛與危機
(一)從“內重外輕”到“內輕外重”
(二)安史之亂
(三)藩鎮(zhèn)割據與混戰(zhàn)
(四)唐代藩鎮(zhèn)平議
九 動蕩的時代
(一)后梁時期的戰(zhàn)亂
(二)后唐時期的內爭
(三)后晉時期的動蕩
(四)短暫的后漢政權
(五)由亂轉治的后周
(六)藩鎮(zhèn)、驕兵與內亂
十 宋代傳統(tǒng)國策之得失
(一)收奪兵權,加強對軍隊的控制
(二)削弱節(jié)鎮(zhèn),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三)分散事權,防止權力過度集中
(四)重文抑武,“與士大夫共治”
(五)守內虛外,擴充軍隊
(六)得失參半的“祖宗家法”
十一 元代宗王之亂
(一)前四汗時期的汗位之爭
(二)元前期的宗王之亂
(三)元中后期的宗王內訌
十二 明初弭亂之對策
(一)分散事權,“權不專于一司”
(二)分割兵權,“將不專軍,軍不私將”
(三)交叉監(jiān)察,“以肅政飭治為職”
(四)防范臣僚,設置廠衛(wèi)機構
(五)從封藩到削藩,由寬到嚴的“藩禁”
十三 清代御邊方略之借鑒
(一)東北地區(qū)旗民分治
(二)滿蒙聯(lián)盟,建立盟旗制
(三)平定叛亂,統(tǒng)一天山南北
(四)穩(wěn)定青藏,設置駐藏大臣
(五)改土歸流,加強對西南統(tǒng)治
(六)御邊方略平議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