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計算機/網絡認證與等級考試其他認證和考試中級通信工程師考試輔導教程:傳輸與接入

中級通信工程師考試輔導教程:傳輸與接入

中級通信工程師考試輔導教程:傳輸與接入

定 價:¥79.00

作 者: 希賽教育通信學院 編著
出版社: 電子工業(yè)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考試 其他類考試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121252822 出版時間: 2015-02-01 包裝:
開本: 頁數: 字數:  

內容簡介

  《全國通信專業(yè)技術人員職業(yè)水平考試用書·中級通信工程師考試輔導教程:傳輸與接入》由希賽教育通信學院組織編寫,作為全國通信專業(yè)技術人員職業(yè)水平考試中級通信工程師傳輸與接入專業(yè)考試輔導指定教材。全書內容涵蓋了考試大綱規(guī)定的所有知識點,對考試大綱規(guī)定的內容有重點地進行了細化和深化。閱讀《全國通信專業(yè)技術人員職業(yè)水平考試用書·中級通信工程師考試輔導教程:傳輸與接入》,就相當于閱讀了一本詳細的、帶有知識注釋的考試大綱。準備考試的人員可通過閱讀本書掌握考試大綱規(guī)定的知識,掌握考試的重點和難點,熟悉內容的分布。

作者簡介

  希賽教育(www.educity.cn),專業(yè)從事人才培養(yǎng)、教育產品開發(fā)、教育圖書出版,在職業(yè)教育方面具有極高的權威性。特別是在在線教育方面,穩(wěn)居國內首位,希賽教育的遠程教育模式得到了國家教育部門的認可和推廣。

圖書目錄

第1章 電信職業(yè)道德和法律法規(guī)
1.1 通信技術的發(fā)展趨勢
1.1.1 數字化
1.1.2 綜合化
1.1.3 智能化
1.1.4 寬帶化
1.1.5 個人化
1.1.6 標準化
1.2 通信科學技術工作的職業(yè)特點
1.3 科技人員的職業(yè)道德
1.4 通信科技人員的職業(yè)道德
1.5 電信職業(yè)道德的特點
1.6 通信行業(yè)職業(yè)守則
1.7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
1.7.1 電信條例的定義和執(zhí)行范圍
1.7.2 電信條例確定的各項基本原則
1.8 公用電信網間互連管理規(guī)定
1.8.1 網絡外部性
1.8.2 互連管理規(guī)定
1.9 反不正當競爭法
1.9.1 不正當競爭行為
1.9.2 監(jiān)督檢查
1.10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1.10.1 消費者的權利
1.10.2 經營者的義務
1.10.3 國家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
1.10.4 消費者組織
1.10.5 爭議的解決
1.10.6 法律責任
1.11 合同法
1.11.1 合同的分類
1.11.2 合同的訂立
1.11.3 合同的履行
1.11.4 合同的變更和解除
1.11.5 合同的擔保
1.11.6 合同糾紛的解決

第2章 現代電信網
2.1 電信網的基本概念
2.1.1 信號的基本分類
2.1.2 電信網的系統(tǒng)模型
2.1.3 電信網的構成要素
2.1.4 電信網的拓撲結構
2.1.5 電信網的基本分類
2.1.6 電信網的質量
2.2 電話網
2.2.1 電話網構成要素
2.2.2 電話業(yè)務的特點
2.2.3 電話網的特點
2.2.4 電話網的服務質量
2.2.5 電話網的等級結構
2.2.6 電話網的編號方案
2.3 分組交換網
2.3.1 存儲轉發(fā)技術
2.3.2 分組交換網的特點
2.3.3 分組交換網的結構
2.3.4 分組交換網的協(xié)議
2.4 幀中繼網
2.4.1 幀中繼網的特點
2.4.2 幀中繼網的體系結構
2.4.3 幀中繼網的幀格式
2.4.4 幀中繼網的尋址方式
2.4.5 幀中繼網的帶寬控制
2.4.6 幀中繼網的層次結構
2.5 數字數據網
2.5.1 數字數據網的特點
2.5.2 數字數據網的結構
2.5.3 數字數據網的入網方式
2.5.4 數字數據網的建網結構
2.6 ATM網絡
2.6.1 ATM網絡的特點
2.6.2 ATM網絡的基本原理
2.6.3 ATM網絡的接口
2.6.4 ATM網絡的管理
2.6.5 ATM網絡的參考模型
2.7 因特網
2.7.1 因特網的發(fā)展
2.7.2 TCP/IP體系結構
2.7.3 IPv4協(xié)議
2.7.4 IPv6協(xié)議
2.7.5 其他因特網協(xié)議
2.8 移動通信網
2.8.1 移動通信的特點
2.8.2 移動通信的主要技術
2.8.3 移動通信的分類
2.8.4 移動通信的覆蓋方式
2.8.5 GSM網絡
2.8.6 CDMA網絡
2.8.7 GPRS網絡
2.8.8 3G網絡
2.9 智能網
2.9.1 智能網的基本思想
2.9.2 智能網的概念模型
2.10 信令網
2.10.1 信令的分類
2.10.2 NO.7信令網的組成
2.10.3 NO.7信令網的工作方式
2.10.4 NO.7信令網的分類
2.10.5 NO.7信令網的結構和網絡組織
2.10.6 我國信令網等級結構
2.10.7 NO.7信令網功能級結構
2.10.8 NO.7信令網的信號單元種類
2.10.9 信令點編碼
2.10.10 信令路由及其選擇
2.11 同步網
2.11.1 同步網的基本概念
2.11.2 同步網的技術
2.11.3 同步網的設備
2.11.4 同步網的方式
2.11.5 我國同步網等級
2.11.6 同步網技術指標
2.12 管理網
2.12.1 網絡管理的對象
2.12.2 網絡管理的目標
2.12.3 網絡管理的功能
2.12.4 電信管理網

第3章 現代通信技術
3.1 通信網的體系結構
3.1.1 協(xié)議分層
3.1.2 OSI 7層參考模型
3.2 光纖通信技術
3.2.1 光纖通信的特點
3.2.2 光纖的原理和結構
3.2.3 光纖通信系統(tǒng)的組成
3.2.4 光纖接入網技術
3.3 衛(wèi)星通信技術
3.3.1 衛(wèi)星通信的特點
3.3.2 衛(wèi)星通信系統(tǒng)的構成
3.3.3 衛(wèi)星通信系統(tǒng)的分類
3.4 接入網技術
3.4.1 接入網的概念
3.4.2 接入網的特點
3.4.3 接入網的接口技術
3.4.4 接入網的分類
3.4.5 xDSL接入技術
3.4.6 HFC接入技術
3.4.7 線接入技術
3.4.8 其他通過數據通信線路接入
3.5 圖像通信技術
3.5.1 圖像信號的概念
3.5.2 數字圖像處理技術
3.5.3 數字圖像處理系統(tǒng)
3.5.4 圖像質量的評價
3.5.5 數字圖像通信系統(tǒng)
3.5.6 數字圖像通信系統(tǒng)的應用
3.6 多媒體通信技術
3.6.1 媒體的分類
3.6.2 多媒體通信的體系結構
3.6.3 多媒體通信的特點
3.6.4 多媒體通信的關鍵技術
3.6.5 IP電話技術
3.6.6 電子商務技術
3.6.7 通信供電技術

第4章 現代電信業(yè)務
4.1 固定電話業(yè)務
4.1.1 固定電話用戶的分類
4.1.2 固定電話的基本業(yè)務
4.1.3 固定電話的增值業(yè)務
4.1.4 公用電話業(yè)務
4.1.5 用戶交換機和集團電話
4.1.6 虛擬用戶交換機
4.1.7 長途電話業(yè)務
4.1.8 電話卡業(yè)務
4.1.9 語音信息業(yè)務
4.2 智能網業(yè)務
4.2.1 800業(yè)務
4.2.2 400業(yè)務
4.2.3 其他智能網業(yè)務
4.3 移動通信業(yè)務
4.3.1 移動通信基本業(yè)務
4.3.2 移動通信擴展業(yè)務
4.3.3 3G移動通信業(yè)務
4.4 圖像通信業(yè)務
4.4.1 傳真通信業(yè)務
4.4.2 可視圖文業(yè)務
4.4.3 可視電話業(yè)務
4.4.4 會議電視業(yè)務
4.5 數據通信業(yè)務
4.5.1 第一類數據通信業(yè)務
4.5.2 第二類數據通信業(yè)務

第5章 計算機應用
5.1 計算機基礎知識
5.1.1 計算機的發(fā)展
5.1.2 計算機的特點
5.1.3 計算機的分類
5.1.4 計算機的應用
5.1.5 計算機的專業(yè)名詞
5.2 數制的概念和轉換
5.2.1 二進制、八進制、十六進制轉換為十進制
5.2.2 十進制轉換為二進制、八進制、十六進制
5.2.3 二進制與八進制相互轉換
5.2.4 二進制與十六進制相互轉換
5.2.5 八進制與十六進制相互轉換
5.3 計算機字符的編碼
5.3.1 西文字符的編碼
5.3.2 漢字的編碼
5.4 計算機系統(tǒng)的組成
5.4.1 計算機的硬件系統(tǒng)
5.4.2 計算機的工作原理
5.4.3 計算機的軟件系統(tǒng)
5.4.4 程序設計語言
5.5 數據庫技術
5.5.1 數據庫的概念
5.5.2 數據庫管理系統(tǒng)
5.5.3 數據庫系統(tǒng)
5.5.4 數據庫管理技術的發(fā)展
5.5.5 數據模型的概念
5.5.6 數據結構模型
5.5.7 數據庫系統(tǒng)模式結構
5.5.8 數據庫系統(tǒng)體系結構
5.5.9 數據庫新技術

第6章 光纖通信概述
6.1 光纖通信的發(fā)展簡況
6.2 光纖的結構與材料
6.3 光纖的色散與損耗
6.3.1 光纖色散
6.3.2 光纖損耗
6.4 光纖的非線性效應
6.5 光源與光纖的耦合
6.6 光纖的分類
6.6.1 多模光纖
6.6.2 單模光纖
6.7 光纜
6.8 光通信器件
6.8.1 有源器件
6.8.2 源器件
6.9 數字光纖通信系統(tǒng)
6.9.1 系統(tǒng)構成
6.9.2 PDH傳輸體制

第7章 SDH技術
7.1 SDH的幀結構
7.2 映射、定位、復用
7.2.1 復用方式介紹
7.2.2 復用路線
7.2.3 復用單元
7.3 光接口的分類
7.4 SDH的功能分層
7.5 SDH的主要網元
7.6 自愈環(huán)網保護
7.6.1 自愈環(huán)的分類
7.6.2 二纖單向通道保護環(huán)
7.6.3 四纖雙向復用段保護環(huán)
7.6.4 二纖雙向復用段保護環(huán)
7.7 SDH同步
7.8 SDH網絡管理

第8章 波分復用技術
8.1 概述
8.2 DWDM的工作原理
8.2.1 DWDM系統(tǒng)組成
8.2.2 節(jié)點網元設備
8.2.3 光放大器
8.2.4 DWDM系統(tǒng)的監(jiān)控技術
8.2.5 DWDM系統(tǒng)工作波長
8.3 CWDM技術簡介
8.4 波分復用的技術現狀和發(fā)展
8.5 光傳送網
8.5.1 OTN技術是如何產生的
8.5.2 OTN的分層結構

第9章 多業(yè)務傳送技術
9.1 概述
9.1.1 MSTP的功能模型
9.1.2 流量工程
9.2 級聯(lián)與虛級聯(lián)
9.3 MAC幀傳送協(xié)議
9.3.1 PPP/HDLC 技術
9.3.2 GFP技術
9.4 內嵌二層交換技術
9.4.1 以太網技術
9.4.2 RPR技術
9.4.3 MPLS技術
9.5 PTN
9.5.1 技術層面的分析
9.5.2 網絡運營的分析
9.5.3 PTN的主要應用場景
9.5.4 PTN與SDH的區(qū)別
9.5.5 PTN和MSTP的區(qū)別

第10章 接入網技術
10.1 接入網概述
10.1.1 接入網功能結構
10.1.2 三網融合
10.1.3 V5接口
10.2 xDSL技術
10.2.1 DSL的分類
10.2.2 DSL技術應用
10.2.3 ADSL技術的歷史發(fā)展
10.2.4 DSL頻譜使用情況
10.2.5 DSL的調制技術
10.2.6 銅纜電話線路寬帶技術的未來
10.3 混合光纖同軸網
10.4 源光網絡
10.4.1 網絡組成介紹
10.4.2 PON的信道共享技術
10.4.3 xPON技術特點
10.5 線接入技術
10.5.1 藍牙技術
10.5.2 WLAN及802.11協(xié)議組
10.5.3 LMDS
10.5.4 MMDS
10.5.5 WiMAX

第11章 自動交換光網絡
11.1 ASON的概念
11.1.1 光交換技術
11.1.2 ASON的特點
11.2 ASON的體系結構
11.2.1 傳送平面
11.2.2 控制平面
11.2.3 管理平面
11.2.4 DCN
11.3 ASON的接口類型
11.4 ASON的連接類型

第12章 本地網傳輸規(guī)劃
12.1 本地傳輸網的分層結構
12.1.1 核心層
12.1.2 匯聚層
12.1.3 接入層
12.1.4 網間接口
12.2 多廠家環(huán)境
12.3 常見拓撲結構
12.4 傳輸網的規(guī)劃建設和優(yōu)化
12.4.1 傳輸網的擴容和優(yōu)化
12.4.2 新建與擴容工程
12.5 實際案例
12.5.1 中國聯(lián)通傳輸網規(guī)劃草案
12.5.2 移動本地網PTN組網建設方案

第13章 光傳輸常用儀表及測試
13.1 常用測試儀表介紹
13.2 PDH和SDH測試
13.3 DWDM測試
13.3.1 波長轉換器測試
13.3.2 合波器測試
13.3.3 分波器測試
13.3.4 光放大器測試
13.3.5 光監(jiān)控信道測試
13.3.6 WDM系統(tǒng)主光通道測試

第14章 線通信技術
14.1 線通信發(fā)展歷史
14.2 線頻譜劃分
14.3 線信道與電波傳播特性
14.3.1 自由空間傳播
14.3.2 地面?zhèn)鞑?br /> 14.3.3 衛(wèi)星傳播
14.4 線通信系統(tǒng)基本知識
14.4.1 線通信系統(tǒng)基本原理
14.4.2 天線基礎知識
14.4.3 天線陣列
14.5 線通信技術
14.5.1 調制的作用
14.5.2 基本概念
14.5.3 模擬調制技術
14.5.4 數字調制技術
14.5.5 多址技術
14.5.6 香農定理和奈奎斯特準則
14.5.7 擴頻技術

第15章 移動通信系統(tǒng)
15.1 移動通信概述
15.1.1 移動通信的特點
15.1.2 移動通信發(fā)展簡史
15.1.3 移動通信發(fā)展趨勢
15.2 第一代移動通信
15.3 GSM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網
15.3.1 系統(tǒng)組成
15.3.2 線空中接口
15.3.3 GPRS技術
15.4 CDMA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網
15.4.1 CDMA蜂窩移動通信技術的演進與標準
15.4.2 系統(tǒng)結構與功能單元
15.4.3 線接口特性
15.4.4 系統(tǒng)特點
15.5 UMTS
15.5.1 UTRAN結構及各部分功能
15.5.2 UMTS的版本概況
15.6 移動通信新技術
15.6.1 正交頻分復用技術
15.6.2 多輸入多輸出技術
15.6.3 鏈路自適應技術
15.6.4 智能天線與空分多址技術
15.6.5 軟件線電技術
15.7 智能手機
15.7.1 智能手機操作系統(tǒng)
15.7.2 手機硬件系統(tǒng)
15.7.3 智能手機硬件技術發(fā)展趨勢

第16章 微波與衛(wèi)星通信系統(tǒng)
16.1 微波中繼通信
16.1.1 微波中繼通信的概念
16.1.2 地形地物對微波傳播的影響
16.1.3 大氣對微波傳播的影響
16.1.4 分集接收
16.1.5 微波線路設計
16.2 衛(wèi)星通信系統(tǒng)
16.2.1 衛(wèi)星通信頻段的劃分
16.2.2 衛(wèi)星通信的特點
16.2.3 衛(wèi)星通信系統(tǒng)的組成
16.2.4 通信衛(wèi)星的組成與功能
16.2.5 地球站

第17章 線網絡規(guī)劃與維護
17.1 蜂窩移動通信網規(guī)劃與優(yōu)化
17.1.1 線網絡規(guī)劃流程
17.1.2 覆蓋規(guī)劃
17.1.3 容量規(guī)劃
17.2 GSM線網絡規(guī)劃
17.3 CDMA線網絡規(guī)劃
17.4 線網絡優(yōu)化和維護
17.4.1 網絡優(yōu)化的概念與內容
17.4.2 RF優(yōu)化
17.4.3 維護優(yōu)化
17.4.4 網絡維護和優(yōu)化常用指標
17.4.5 移動通信網的運行維護
香農簡介
附錄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