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教育/教材/教輔教輔教師用書教育基礎: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教育學求索

教育基礎: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教育學求索

教育基礎: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教育學求索

定 價:¥30.00

作 者: 徐冬青
出版社: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教育理論/教師用書 教育理論/教育主張 中小學教輔

ISBN: 9787567525863 出版時間: 2015-0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20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作者在《教育基礎:社會發(fā)展的教育學求索》一書中,提出了教育學原理建構的核心概念應該從“教育的社會基礎”向“社會的教育基礎”轉換這一具有原創(chuàng)意義的基本理論命題,借助于若干政策主題的聚焦分析,作者構建了一個分析和透視社會教育基礎的結構框架,對若干中國教育改革中的重大問題進行了剖析,提出了教育基礎的自主性、均衡性、發(fā)展性、公平性等特征。書中集中從教育學學科發(fā)展的角度對“社會的教育基礎”這一命題的重大理論改造意義進行了闡述,指出未來中國教育學的發(fā)展,必須依托“社會的教育基礎”為關鍵載體進行探索,拓展理論輻射的空間。該書結合“生命·實踐教育學”的實踐探索,對什么樣的教育學能夠觸動“社會的教育基礎”這樣一個時代課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作者簡介

  徐冬青,安徽蕪湖人,教育學博士,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教育哲學、通識教育與學校綜合改進的理論與實踐。主要作品:《教育學的學科發(fā)展與實踐變革》《市場引入與主體重構:現(xiàn)代學校制度若干問題研究》《公共治理:現(xiàn)代學校制度“新探索”》。

圖書目錄

引 論:教育現(xiàn)代性的中國困惑
一、 教育學學科發(fā)展需要尋找新的生長點
二、 現(xiàn)代性的西方反思
三、 現(xiàn)代性的中國困惑
四、 回應中國教育現(xiàn)代性的挑戰(zhàn)

第一章 從“教育的社會基礎”到“社會的教育基礎”
第一節(jié) 問題提出
第二節(jié) “教育基礎”意識缺失基本表現(xiàn)
一、 基本原理中的缺失
二、 政策語境中的缺失
三、 學科交叉中的缺失
第三節(jié) “教育基礎”概念確立的意義

第二章 相關學科視域中的“基礎”概念探析
第一節(jié) 為基礎而戰(zhàn):學科知識合法性
第二節(jié) “學科互涉”:拓展“基礎間性”空間
第三節(jié) 啟示:從“學科他涉”走向“基礎自覺”
一、 教育學中的“學科他涉”
二、 教育學需要“基礎自覺”

第三章 社會教育基礎的結構分析
第一節(jié) 基于詞典意義的演繹式分析框架
第二節(jié) 基于區(qū)域層面的歸納式分析框架
一、 教育資源:社會資源結構中的位置變化
二、 教育知識:人類知識譜系中的地位變化
三、 教育選擇:教育標準內向調節(jié)的機制變化
四、 教育組織:社會組織變革的范式變化
五、 教育觀念:社會文化精神結構的價值變化
第三節(jié) 自主招生:基于制度意義上的教育基礎變革
一、 教育標準的多元化發(fā)展
二、 教育競爭的多樣化發(fā)展
三、 權力、地位以及教育資源配置的多向化發(fā)展
四、 教育選擇意識和能力不斷增加
五、 學校法人自主辦學逐步落實
第四節(jié) 誰之質量?何種質量?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瓶頸問題分析
一、 單一與多元:教育標準單一化帶來質量認識的窄化
二、 同質與異質:單一教育質量標準導致過度同質性教育競爭
三、 經(jīng)營與公益:過度經(jīng)營帶來辦學質量發(fā)展方向性偏差
四、 一致與沖突:利益沖突導致教育共識難以形成,遲滯多元質量改進
五、 行政與專業(yè):過度行政干預抑制專業(yè)主體質量創(chuàng)新活力
第五節(jié) 教育均衡:遭遇瓶頸的義務教育均衡化實踐
一、 謹防矯枉過正:義務教育均衡化政策工具有限性分析
二、 遭遇現(xiàn)實困境的義務教育均衡化政策
三、 澄清認識誤區(qū):均衡化發(fā)展戰(zhàn)略只是一種手段
四、 關注前提與結構:追問義務教育均衡化的現(xiàn)實可能
五、 保持張力:有效運用兩種手段促進教育公平
第六節(jié) 現(xiàn)代學校制度:教育組織制度基礎的重建
一、 把握現(xiàn)代學校制度的基本內涵
二、 解決現(xiàn)代學校制度建設的關鍵問題
三、 正確處理改革中的三大關系
四、 愿景:期望的走向
第七節(jié) 未來中國教育政策價值基礎重建
一、 教育政策演變的背景判斷
二、 中國教育改革面臨的四大整體轉向
三、 公共教育政策的價值定位
小結:判斷社會教育基礎水平的維度

第四章 構建教育基礎與中國教育學的當代轉型
第一節(jié) 中國教育學世紀發(fā)展問題提要
第二節(jié) 教育學立場的反思與選擇
一、 研究者的學科立場與學科發(fā)展
二、 學科立場與學科地位
三、 教育學立場與教育學價值提升
四、 教育學立場與教育轉型研究
五、 教育學學科立場的演變與選擇
第三節(jié) 西方教育學方法論演變
一、 “對象?方法”:教育學學科文化分析的經(jīng)典維度
二、 “認識?興趣”:教育學學科文化分析的批判維度
三、 范式轉換:教育學的三種角色
第四節(jié) 從“中國教育改造”到“中國社會教育基礎改造”
一、 中國社會教育基礎改造的可能性
二、 中國社會教育基礎改造需要“轉型教育學”
三、 從近代到當代:教育基礎改造需要走向深入

第五章 改變社會教育基礎的“生命?實踐”教育學
第一節(jié) 尋找教育學的生命感覺
第二節(jié) 接續(xù)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新型學科文化
一、 價值取向
二、 思維方式
三、 原點設計
四、 事理研究
五、 學科定位
第三節(jié) 教育基礎改造中的生命實踐尺度
一、 教育存在的生成性
二、 教育的生命基礎
三、 教育基礎改造中的生命實踐尺度
第四節(jié) 構建教育學原理新體系

參考文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