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玉》一書描寫的是川東石柱(現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宣慰司著名女土司秦良玉為維護國家一統(tǒng)、護國安民而屢建戰(zhàn)功并封侯拜將的故事。小說的副線,還描寫了年輕守寡的秦良玉和她身邊的擁戴者們復雜糾結的情感世界。秦良玉本為漢家女子,明萬歷二年(公元1574年)出生在四川忠州秦家壩一個書香之家。她自幼聰穎好學,文武雙修。二十一歲時設擂臺“比武招親”,贏得石柱年輕土司馬千乘的垂愛。她嫁給馬千乘后,很快即成為掌印夫人,幫助其撥亂反正興利除弊,發(fā)展農耕和工礦企業(yè);更具遠見卓識地整頓武備,建立起一支實力超群的土司武裝“白桿兵”。時值明王朝中后期,各種矛盾集中爆發(fā),國家安定局面受到嚴重威脅。首先是東瀛倭寇入侵朝鮮并危及大明安全,明王朝決定調精兵援朝抗倭。秦良玉動員丈夫馬千乘派遣白桿兵中的精銳“羅漢營”隨其兄秦邦屏入朝參戰(zhàn),參戰(zhàn)不久就建立奇功,得到朝廷嘉獎。援朝抗倭剛一結束,地處西南的播州又發(fā)生了楊應龍叛亂,史稱“播亂”。朝廷檄調數十萬官兵、土兵前往平叛,石柱馬千乘和秦良玉應調率數千白桿兵出征,成為平播大軍二路軍先鋒營主力。一路沖關拔寨,凱歌高奏,率先打進叛軍老巢海龍囤,為楊應龍最后覆亡建立了大功。秦良玉獲得御賜“女中丈夫”的特別獎牌。而平播奏凱不久,馬千乘卻遭到歹人構陷無辜下獄,最后瘐死獄中。因應襲子尚幼,朝廷任命秦良玉擔任宣撫使職,她成為武陵山中首位女土司。上任后,秦良玉強力推行其富民強司計劃:主修三教寺,開挖玉帶河,踏勘萬壽寨。不久,朝廷又下達“援遼抗金”的調兵命令。為保衛(wèi)大明一統(tǒng)江山,秦良玉立即決定派遣其兄秦邦屏,其弟秦民屏、秦邦翰領八千白桿兵北上抗金。由于大明遼東經略指揮失誤,渾河一戰(zhàn),招致慘敗,白桿兵先頭部隊死傷數千人,邦屏、邦翰兄弟雙雙捐軀。之后,秦良玉接受大明朝兵部招令,親率三千白桿兵扼守山海關,同袁崇煥配合,與金兵數次交鋒,有效防止了金兵繼續(xù)扣關南下。此役,秦良玉獲得 “誥命夫人”的御封。為更有效地抗擊金兵,秦良玉奉命回川招募新兵,沒想到川黔一帶又發(fā)生了“奢安叛亂”。永寧土司奢崇明指揮的叛軍很快控制重慶、貴陽及川黔大部分區(qū)域,包圍四川省府成都。奢崇明派使帶著黃金到石柱并許以高官厚祿,企圖拉攏秦良玉入伙。秦良玉大義凜然,斬使祭旗,并散金賞勇,帶領白桿兵向奢安叛軍發(fā)起進攻。在四川巡撫朱燮元的旗下,石柱白桿兵很快成了平叛主力。秦良玉憑借大智大勇,解了成都之圍,接著同其他部隊一起揮師東進,克伏重慶。后又一路智取遵義府,巧奪青紅墩,火攻藺州城。為明廷平叛勝利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之后論功,石柱土司被晉賞升為宣慰司。到了明崇禎初年,后金皇太極繼承汗位,改國號大清,突然興大兵全面占領遼東,直向明廷京都殺來。崇禎皇帝急調天下兵馬北上勤王護國。秦良玉奉旨帶白桿兵晝夜兼程趕往京都,成為首支進入北京城的勤王大軍。進城后,迅速發(fā)起了對齊華門外攻城之敵的突然襲擊,隨即一鼓作氣收復永平等四城,打退圍城之敵,解了北京之圍,接著又和領兵部尚書銜的遼東經略袁崇煥配合,將清兵逐出關外,建立起強大的防御體系,中止了清兵亡明步伐。但在關鍵時刻,崇禎帝中了敵人離間之計,將抗清主帥袁崇煥下獄處死。秦良玉經多方營救未果,正在沮喪失望進退維谷之計,卻得到崇禎皇帝意外召見和超規(guī)格的封賞:封授秦良玉為太子太保、一品誥命夫人,著任遼東行省漢土官兵領兵都督,同時,國撥黃金五千兩以作修建督撫衙門之用。超規(guī)格的封賞,預示著超常的責任,秦良玉本來對明廷已經失望,但為了護國安民,挽救明朝危亡,也只得獨立扛起抗清保明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