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報》同仁從事的,多屬“體制外研究”(建議不用“民間研究”這個說法,因為容易被理解為與“民間文學”同一層次的東西)。“體制外研究”有自己的優(yōu)勢:上面沒有“婆婆”壓著、管著,大家不為名、不為利,全以興趣為動力,想讀啥就讀啥,想寫啥就寫啥(同時意味著不想寫的東西可以不必費心硬寫)。這也就是“天樂”吧——莊周說“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則可“知天樂”矣。當然,“體制外”的研究也有劣勢,一個問題是經費,第二個問題是編刊物弄不到刊號,隨之而來的第三個問題則關乎發(fā)行。這就是《品報》長期只能以電子同人刊物的形式,在“內部”流通的原因。值得慶幸的是,在振良、元卿、顧臻及有關朋友的努力下,由電子刊物到紙質印本的夢想已經化為現(xiàn)實,他們的編輯構想也更擴大、更完善了。作為《品報》的忠實讀者和能力有限的作者,我也想借此機會提一些“擴展陣地”的建議——還是想到啥就說啥,拋磚引玉,不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