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換個“頻道”看國藩
第一篇 思維特征篇
一、高曠的思維意境
(一)大儒之學
(二)大品之修
(三)大為之求
(四)大策之謀
(五)大勢之悟
二、寬闊的思維維域
(一)思維縱深前拓
(二)思維時空通貫
(三)思維凝注布局
(四)思維執(zhí)行預置
三、超越的思維基線
(一)超越世俗價值追求
(二)超越東方文明自戀
(三)超越知識儲備局限
四、趨異的思維觸角
(一)建軍原則求新創(chuàng)
(二)力量構成求新舉
(三)制度綱紀求新立
(四)練兵備戰(zhàn)求新措
五、理性的思維情感
(一)從憤青到圓融
(二)從脆弱到剛韌
(三)從拒絕到化解
(四)從露芒到削鋒
六、通達的思維風格
(一)能明
(二)能容
(三)能放
(四)能當
七、審慎的思維決斷
(一)再四思維
(二)再三算籌
(三)熟慮再舉
八、恒貫的思維定力
(一)基于信仰的定力
(二)基于自信的定力
(三)基于挺經的定力
九、雙面的思維維度
(一)既忠君又“戲君”
(二)既當君子又做小人
(三)既持鐵面又累情面
(四)既講仁義又行無道
(五)既重做功又善演功
(六)既倡奮斗又信天命
十、實用的思維追求
(一)先求穩(wěn)當,次求變化
(二)不追名利,給人名利
(三)先“避親”,后“唯親”
(四)放下官架子,遠離花架子
第二篇 思維習慣篇
一、鑒古昭今
(一)古之勵——直諫成就名臣
(二)古之啟——沿江以上制下
(三)古之警——功高震主難立
(四)古之誡——結黨營私必亡
二、審力審勢
(一)審力
(二)審幾
(三)審機
(四)審勢
三、先靜再思
(一)冷靜以理思
(二)鎮(zhèn)靜以沉思
(三)寧靜以遠思
四、集思廣益
(一)集眾思型的幕僚群體
(二)集眾思性的環(huán)境氛圍
(三)集眾思中的靈活運籌
(四)集眾思下的內持定見
五、綜理密微
(一)高瞻細作
(二)得于“五到”
六、首在得人
(一)綜察識才
(二)多策聚才
(三)傾心育才
(四)謹慎用才
七、問學求策
(一)困知勉行
(二)學有三知
(三)經世致用
八、憂思怯對
(一)功大與禍大
(二)高官與高危
(三)家盛與家衰
(四)求滿與求闕
九、多做求得
(一)積小為大
(二)業(yè)專為精
(三)久久為功
(四)唯做為睿
第三篇 思維方法篇
一、線控思維法
(一)近其人,遠其事
(二)靈活性服從原則性
(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四)信仰高于聲名
二、逆向思維法
(一)穩(wěn)中求速
(二)讓中求得
(三)隙中求洽
(四)逆中求順
三、權衡思維法
(一)殺與不殺
(二)反與不反
(三)退與不退
(四)告與不告
(五)用與不用
四、系統(tǒng)思維法
(一)“呂端大事不糊涂”
(二)“人固視乎所習”
(三)“唯才”未必“是舉”
(四)“購器”不如“制器”
五、形象思維法
(一)視學如煮
(二)視讀如戰(zhàn)
(三)視書如水
(四)視文如血
(五)視身如蠖
(六)視運如天
六、中庸思維法
(一)寬嚴兼有
(二)親疏有度
(三)揚規(guī)場別
(四)圓潤變通
七、問題思維法
(一)向流弊發(fā)炮
(二)破繭中成蠑
(三)借洋務涅槃
(四)盡己力補漏
八、反思思維法
(一)反問以銘心
(二)反省以改過
(三)反思以聰慧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