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篇 理念導向——明清皇帝講學錄
一 明清國家教育政策及尊孔
二 明代皇帝祭孔講學
三 清代皇帝祭孔講學
四 乾隆皇帝臨雍流程
中篇 科考實踐——明清科舉優(yōu)秀試卷舉例
一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辛亥科
吳伯宗(狀元)殿試對策
二 明憲宗成化五年(1469)己丑科
董越(探花)殿試對策
三 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科
申時行(狀元)殿試對策
四 明神宗萬歷三十八年(1610)庚戌科
錢謙益(探花)殿試對策
五 明思宗崇禎七年(1634)甲戌科
劉理順(狀元)殿試對策
六 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1685)乙丑科
陸肯堂(狀元)朝考卷一道
七 清仁宗嘉慶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
陳繼昌(狀元)殿試對策
八 清宣宗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科
馮桂芬(榜眼)殿試對策
九 清文宗咸豐六年(1856)丙辰科
翁同龢(狀元)會試卷三道
十 清德宗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恩科
張謇(狀元)殿試對策
十一 清德宗光緒三十年(1904)甲辰恩科
劉春霖(狀元)會試卷五道
下篇 社會效果——明清科舉優(yōu)秀人才
一 中樞宰輔
二 軍事
三 社會經濟
四 教育
五 思想
六 外交
七 文化藝術
八 以德為官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