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導論1
11選題背景和意義1 12研究范圍與概念界定2 13研究方法與假設前提4 14分析框架與技術路線5 15創(chuàng)新與不足6 2政府與貨幣制度:理論綜述8 21制度為何重要8 22政府:行為與職能10 221外生視角下的政府10 222經濟人假設、政府內生化和政府職能11 223政府行為的進一步解釋:諾思國家模型與尋租理論13 23政府與貨幣制度選擇18 231貨幣、金融與經濟增長18 232西方現(xiàn)代貨幣制度:基于傳統(tǒng)貨幣經濟理論20 233貨幣制度選擇范圍的擴展:基于金融發(fā)展理論25 234后危機時代貨幣制度的共識:基于宏觀審慎政策框架28 24本章小結32 3中國貨幣制度演進:過程與邏輯34
31信用貨幣制度構建的歷程34 311外部強行植入時期(1845—1896年)34 312政府主導建立時期(1897—1911年)36 313市場內生發(fā)展時期(1912—1934年)37 314政府主導控制時期(1935—1952年)38 315政府完全控制時期(1953—1983年)42 32中國貨幣制度的“構建”特性與“強政府”傳統(tǒng)45 33本章小結47 〖1〗目錄〖1〗中國貨幣制度中的政府因素:基于轉型經濟背景的考察4轉型時期貨幣制度中的政府因素:一般性描述48
41貨幣制度結構中的政府作用48 411貨幣制度中的參與主體——從貨幣供給模型說起48 412政府與企業(yè)50 413政府與中央銀行54 414政府與商業(yè)銀行57 415政府與居民61 416政府、國有企業(yè)與國有銀行:三位一體體制的延續(xù)63 42貨幣制度變遷的模式:政府控制下的漸進轉型65 43本章小結66 5內在貨幣的外在化與政府控制:一個例證68
51貨幣外生性與內生性的辨析68 511貨幣外生性與內生性的三重釋義之一:因果觀69 512貨幣外生性與內生性的三重釋義之二:控制觀71 513貨幣外生性與內生性的三重釋義之三:內涵觀74 514貨幣外生性與內生性的三重釋義之間的關系75 52外在人民幣創(chuàng)造:債務追索與壞賬核銷78 53人民幣外生性的實證分析83 531理論模型與數(shù)據83 532時間序列數(shù)據平穩(wěn)性檢驗92 533VAR模型分析與結果93 534實證結論101 54本章小結102 6轉型時期政府控制貨幣的經濟分析104
61政府對貨幣的控制:基于鑄幣稅的分析104 611鑄幣稅的性質及中國計量104 612鑄幣稅最大值與抑制通貨膨脹的重要性106 613抑制通脹的手段:價格控制與利率指數(shù)化108 614信貸規(guī)??刂七_到穩(wěn)定物價的效果了嗎110 62政府對貨幣的控制:基于金融剩余的分析113 621金融剩余與體制內增長113 622金融剩余的體制內侵蝕:國有銀行壞賬118 623金融剩余的體制外侵蝕:國有銀行租金120 63政府控制貨幣的社會福利分析123 64政府控制貨幣的收益計算126 65關于民間金融132 66本章小結135 7政府因素何以進退:一個演化博弈視角137
71不同模式的貨幣制度變遷績效的簡單比較137 711制度績效與政府收益137 712基于新古典信貸均衡模型的四類貨幣制度績效比較140 72基于演化博弈模型的貨幣制度變遷趨勢分析149 721演化博弈模型的相關假設150 722演化博弈模型分析153 723分析結果的經濟解釋154 73貨幣制度演進趨勢對比——兼談政府的“進”與“退”159 731中俄對比:基于轉型經濟的分析159 732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的西方貨幣制度演進162 733中國貨幣制度中政府因素的進退167 74本章小結168 8結論和政策建議170
81全書結論170 82政策建議171 附錄175
附錄1外生性與內生性:計量經濟學的規(guī)定175 附錄2鑄幣稅最大值的代數(shù)推導177 附錄3政府控制貨幣的收益計算:數(shù)據選取、處理及結果178 參考文獻187
索引207
后記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