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一個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課題——主體間關系問題的提出
(一) 當代社會實踐的強烈呼喚
(二) 人類主體精神演進邏輯的必然
(三) 馬克思“自由人聯合體”的實質
(四) 當代中國哲學研究的嚴重不足
二 中國哲學建構主體間關系的邏輯可能
(一) 社會激蕩引出問題爭鳴
(二) 思想解放造就思考空間
(三) 思維品格蘊含必然邏輯
三 中國哲學建構主體間關系的表現形態(tài)
(一) 互敬互愛、成己成人的價值追求
(二) 內外兼修、禮法并用的實踐途徑
(三) 以天喻人、將心比心的本體論基礎
四 本課題的價值意義
(一) 為人類未來發(fā)展提供方法論參考
(二) 重新認識中國傳統(tǒng)哲學及文化核心精神
(三) 為開展學術對話和交流提供思想前提
第一編 源生篇
第一章 還原主體間的自然身份——老子“為人為己”的建構
一 老子建構主體間關系的自然主義邏輯
(一) 以“天道”審視“人道”
(二) 以“為人”從而“為己”
(三) 以“玄德”面對“不德”
二 老子主體間關系思想的歷史影響
(一) 中國傳統(tǒng)哲學之根
(二) 中國傳統(tǒng)治國之道
(三) 中國道教文化之源
三 老子主體間關系思想的當代價值
(一) 道德修養(yǎng)的至高境界
(二) 治國理政的深謀大略
(三) 世界和平的必然之道
第二章 創(chuàng)立主體間的互愛禮約——孔子“仁者愛人”的建構
一 孔子建構主體間關系的四個層面
(一) 修己以敬:追尋人人相愛之根
(二) 相敬相讓:規(guī)范家庭相親之倫
(三) 為國以禮:重建君臣相事之序
(四) 教學相長:開創(chuàng)平等治學之道
二 孔子主體間關系思想的歷史影響
(一) 開啟仁愛之源的長久爭辯
(二) 鑄就中國家庭的基本模式
(三) 形成封建國家的一般綱領
(四) 創(chuàng)立古代教育的原則典范
三 孔子主體間關系思想的現代啟示
(一) 修身是建立互愛關系的重要前提
(二) 家庭是培育互愛關系的基本單位
(三) 國家要以建構互愛關系為目標
(四) 教育要培養(yǎng)懂得互愛關系的新人
第三章 培植主體間的普愛情感——墨子“愛人若己”的建構
一 墨子建構主體間關系的三個原則
(一) 培植“愛人若己”的思想情感
(二) 遍察“皆得其利”的致富之路
……
第四章 嚴察主體間的自私本性——韓非子“去私行公”的建構
第二編 發(fā)展篇
第五章 求索主體間的天人之數——董仲舒“安人正我”的建構
第六章 維護主體間的圣賢傳統(tǒng)——韓愈“嚴己寬人”的建構
第七章 重申主體間的理性規(guī)約——朱熹“克己為公”的建構
第八章 強調主體間的良知原則——王陽明“視人猶己”的建構
第三編 再造篇
第九章 踐行主體間的均等理想——洪秀全“天下一家”的建構
第十章 描繪主體間的全球藍圖——康有為“大同世界”的建構
第十一章 引領主體間的革命轉型——孫中山“天下為公”的建構
第十二章 建設主體間的幸福世界——毛澤東“人民至上”的建構
結論 建構當代中國的主體間關系——當代中國主體間關系面臨的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