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思想史上,南北朝時期各種佛學思潮大放異彩。從般若學到涅槃學的真空妙有的轉向值得重視,它引導并奠定了中國佛性論乃至中國哲學心性論的歷史路向。在南北朝廬山慧遠和道生的思想中,從法身到佛性的思想發(fā)展集中表現了真空妙有的初期轉向。這一法身到佛性的思想演變,具體表現為慧遠和道生在法身觀、修行階段論以及感應思想等方面的聯系和差異中。在法身觀上,慧遠重視佛的應化身,道生則強調真法身;在修行階段論上,慧遠頓漸不定,仍在試圖會通佛經異說的階段,道生則獨樹一幟,提倡頓悟成佛義;在法身感應思想上,慧遠具有強調眾生能動性的獨善其身的傾向,這與大乘佛教所說慈悲的普遍客觀性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道生則以悉有佛性論作為眾生感應法身的根據,化解了慧遠的矛盾。本書從這些聯系和差異出發(fā),勾勒出南北朝初期佛教思想發(fā)展的大致輪廓,具體分析了慧遠和道生共同關注的時代問題及其不同的佛學態(tài)度與解決方式,探討了佛教真空妙有初期轉向中的不同面向,并指出涅槃學在南北朝佛教思想史乃至中國哲學史上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