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宗教佛教從法身至佛性:廬山慧遠與道生思想研究

從法身至佛性:廬山慧遠與道生思想研究

從法身至佛性:廬山慧遠與道生思想研究

定 價:¥58.00

作 者: 史經(jīng)鵬 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010160788 出版時間: 2016-05-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378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在中國思想史上,南北朝時期各種佛學思潮大放異彩。從般若學到涅槃學的真空妙有的轉向值得重視,它引導并奠定了中國佛性論乃至中國哲學心性論的歷史路向。在南北朝廬山慧遠和道生的思想中,從法身到佛性的思想發(fā)展集中表現(xiàn)了真空妙有的初期轉向。這一法身到佛性的思想演變,具體表現(xiàn)為慧遠和道生在法身觀、修行階段論以及感應思想等方面的聯(lián)系和差異中。在法身觀上,慧遠重視佛的應化身,道生則強調(diào)真法身;在修行階段論上,慧遠頓漸不定,仍在試圖會通佛經(jīng)異說的階段,道生則獨樹一幟,提倡頓悟成佛義;在法身感應思想上,慧遠具有強調(diào)眾生能動性的獨善其身的傾向,這與大乘佛教所說慈悲的普遍客觀性產(chǎn)生了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道生則以悉有佛性論作為眾生感應法身的根據(jù),化解了慧遠的矛盾。本書從這些聯(lián)系和差異出發(fā),勾勒出南北朝初期佛教思想發(fā)展的大致輪廓,具體分析了慧遠和道生共同關注的時代問題及其不同的佛學態(tài)度與解決方式,探討了佛教真空妙有初期轉向中的不同面向,并指出涅槃學在南北朝佛教思想史乃至中國哲學史上的歷史意義。

作者簡介

暫缺《從法身至佛性:廬山慧遠與道生思想研究》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緒言 章 廬山慧遠與鳩摩羅什的佛學交流 節(jié) 廬山慧遠與鳩摩羅什的生平 第二節(jié) 《大乘大義章》的時間界定 一、廬山慧遠發(fā)問時間的界定 二、《大乘大義章》各章 問答時間及問題意識 第二章 廬山慧遠的大小乘觀 節(jié) 鳩摩羅什的大小乘觀 第二節(jié) 廬山慧遠的大小乘觀 一、《大乘大義章》中慧遠的大小乘觀 二、《大乘大義章》之后慧遠的大小乘觀 第三章 廬山慧遠的法性、法身思想 節(jié) 慧遠的法性思想 一、《大乘大義章》之前慧遠的法性思想 二、《大乘大義章》及之后慧遠的法性思想 第二節(jié) 慧遠的法身思想 一、鳩摩羅什的法身思想 二、廬山慧遠的法身思想 三、慧遠法身思想的附屬性質(zhì) 四、慧遠對佛教修行階段的重視 第四章 竺道生著述的形成過程分析 節(jié) 《法華經(jīng)疏》的形成過程 第二節(jié) 《大般涅槃經(jīng)集解》道生注的形成過程 第三節(jié) 《注維摩詰經(jīng)》道生注的形成過程 第四節(jié) 道生其他論著的成立 第五章 道生與僧肇的思想對比——以《注維摩詰經(jīng)》為中心 節(jié) 《注維摩詰經(jīng)》中道生和僧肇的注釋方式 第二節(jié) 道生與僧肇的法身觀 第三節(jié) 道生與僧肇的頓悟說 一、歷史文獻中道生頓悟說的差異 二、大小頓悟說與斷煩惱 三、頓悟成佛義與佛性的歷史與邏輯聯(lián)系 第四節(jié) 道生與僧肇的感應思想 第六章 道生的佛性思想 節(jié) 闡提成佛說與佛性當有論 第二節(jié) 善不受報義 第三節(jié) 道生佛性說的其他方面 結語 從法身到佛性的思想演變——道生與慧遠的思想接點 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