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論各美與共生:中日夾纈比較研究

各美與共生:中日夾纈比較研究

各美與共生:中日夾纈比較研究

定 價:¥480.00

作 者: 張琴 主編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叢編項:
標 簽: 文化 文化評述

ISBN: 9787101116007 出版時間: 2016-04-01 包裝: 精裝
開本: 12 頁數(shù): 263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夾纈是古老的雕版防染印花工藝,盛行于中國唐代。從文獻及實物來分析,當時的夾纈印品既應用于服飾面料,也應用于屏風、帳袱等日用品、宗教用品。唐皇曾經(jīng)將其做為“國禮”,贈送給各國遣唐使。日本正倉院至今珍藏的彩色夾纈,就是當年遣唐使所帶回。夾纈工藝也因之從中國流傳到鄰近的朝鮮、日本等國,并形成各自特點。18世紀后,中國的夾纈向單色藍夾纈轉變;日本的夾纈也向單色轉變,但有兩支,是紅版締與藍板締。到今天,藍夾纈還在中國東南部的少數(shù)幾個作坊間流傳,因其瀕危狀態(tài)而列入非遺名錄;紅版締、藍板締在日本已經(jīng)不見活態(tài)蹤跡,不僅民間罕有記憶,研究界也將其稱為“一段夢幻般的存在”,是日本的國有文化遺產(chǎn)。 2013年,研究中國藍夾纈多年的張琴女士,從日本友人處得知藍板締的信息后,專程趕赴日本考察,并建議聯(lián)合研究,從此拉開中日夾纈聯(lián)展序幕,有了2014年的日本國《板締的世界》日中夾纈展,有了2015年的中國《中日夾纈聯(lián)合展》北京巡回展。 這是同根生發(fā)的三種夾纈,在時隔1000多年后,在中國同臺展出。它的意義與價值,既在于國際間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進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之間的人們的認識與理解;也在于研究層面的極大推動,為本領域厘清歷史疑點提供可能性,從而開創(chuàng)新的階段;還在于這種深層次的交流與碰撞,必將帶來新思考、新契機,有利于今天全人類共同面對的文化遺產(chǎn)之保護與傳承。 本次展覽共展出展品102件,中日雙方各為一半,由中國張琴女士、日本島根歷博、日本石塚広先生等提供。這批資料平時珍藏于研究室或庫房,極少面世,其中不乏珍品,如:堪稱藍夾纈典范之作的《清代福祿壽喜紋藍夾纈棉布被面》、堪稱藍板締代表性作品的《江戶代波兔紋藍板締木版》,以及國內(nèi)觀眾難得一見的紅版締衣著實物等。

作者簡介

  張琴曾是溫州人雜志社的記者。偶然間,她接觸到了藍夾纈。 臺灣的漢聲雜志社于1997年對藍夾纈進行田野調查,并出版了《夾纈》專輯,向外界宣布夾纈工藝依舊有活態(tài)的存在,使得浙南藍夾纈引起廣泛關注,這也引起了張琴探索的興趣。張琴說,當年看到《漢聲》的報道,在感慨之余也感覺到這篇報道并沒有厘清整個藍夾纈流傳地的文化背景,在工藝記錄里也有不完整之處。以《漢聲·夾纈》為標桿,張琴立志要把藍夾纈專題做深、做大。 五年田野調研后,張琴完成了6個方面的工作:工藝記錄(完整記錄藍夾纈的刻版、打靛及印染三大工藝流程)、藝師檔案(將120多位藝師記錄歸檔)、流傳范圍(勘清藍夾纈在中國東南部的流傳地域)、使用習俗、紋樣解密及斷代鑒定等。2005年,張琴辭職,埋頭完成并自費出版了《中國藍夾纈》一書,獲得了學界的較大反響和認可。

圖書目錄

暫缺《各美與共生:中日夾纈比較研究》目錄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