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方法原理篇、試驗方案篇、探索實踐篇、計算軟件篇、基礎數據篇共5個篇章。每篇相對獨立,又有機融合,內容通俗易懂。在方法原理篇中,筆者詳細論述了農作物病蟲危害損失評估技術的基本原理和試驗設計,介紹了一些重要概念和參數解釋,利用該項技術產生的一系列公式實例剖析了一個試驗點的數據,使得讀者能很快理解該項技術的精華;在試驗方案篇中,列出了經過幾年試驗不斷修正過的糧棉油等9種作物的試驗方案,基層植保站可直接使用以上方案獲取各種有用數據供分析使用;在探索實踐篇中,收錄各試驗單位2009年以來所有試驗的總結論文50多篇。筆者還以各個作物的論文為基礎,對每種作物進行了綜述,使讀者能概括性地了解試驗所取得的精華;在計算軟件篇中,主要介紹了根據該項技術而開發(fā)的 “農作物病蟲危害損失測算系統V1.0”軟件的使用方法,該軟件獲得了國家版權局頒發(fā)的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軟件界面簡單實用,極大方便了基層植保部門統計人員計算挽回損失和實際損失等植保統計數據;在基礎數據篇中,列表展現了全國200多種病蟲5級發(fā)生水平時的平均自然危害損失率數據(Sz5)。2013年全國農技中心采用專家調查問卷方法,首次在全國范圍內征集不同農作物病蟲5級自然危害損失率,共有1248個縣上報了數據,樣本量幾乎占全國縣級植保站的一半。Sz5是通過軟件篩選、綜合匯總各地的試驗與經驗數據而來,數據顯示大多數病蟲5級發(fā)生時的一般自然危害損失率在15%-45%之間,客觀證實了相同發(fā)生級別的不同病蟲危害損失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