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社會科學人口學個人、社會與轉(zhuǎn)變:社會文化人類學視野

個人、社會與轉(zhuǎn)變:社會文化人類學視野

個人、社會與轉(zhuǎn)變:社會文化人類學視野

定 價:¥58.00

作 者: 章立明 著
出版社: 知識產(chǎn)權(quán)出版社
叢編項: 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西南邊疆民族研究書系之理論研究叢書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513043014 出版時間: 2016-07-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312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民族學/人類學的理論研究主要對人類社會文化和研究方法論兩個方面的問題進行普適性、抽象性的分析與概括,其文本的思維方法及表述方式與哲學、歷史學、文學等其他人文學科的學術研究文本大體相同,而與民族志研究形成明顯的區(qū)別。理論研究與民族志研究的差異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所指對象、范圍不同。民族志作品大都為個案研究,研究范圍限定于某一個或某幾個群體或社區(qū),研究對象具有明確的所指,所做的“概化”是對田野工作所獲得的資料的分析歸納;理論研究則需超*個案研究,討論分析的范圍往往沒有明確的邊界,至少覆蓋某一類社會文化或研究方法,提出的學術觀點或進行的理論建構(gòu)具有一定的普適性。換言之,民族志研究的分析判斷主要為對個別對象作出單稱判斷,理論著作的分析判斷則對一類對象的全體作出全稱判斷。另一方面,表述方式不同。民族志作品必定包含敘述性內(nèi)容,具有明顯的具象性特征,作者的分析概括大都表現(xiàn)為“寓理于象”或“用事實說話”的歸納性表述;而敘述性內(nèi)容在理論研究著作中卻是可有可無的,至多援引為佐證材料,論證和演繹為理論著作撰寫所采用的主要思維方式,抽象性的分析、推導與概括成為理論著作的文本特征。

作者簡介

  章立明,女,1968年出生,云南昆明人。文學學士(1991),文學碩士(1998)和法學博士(2002);講師(1996)、副教授(1999)和教授(2003);2009-2010年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訪問學者,2012-2013年為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訪問教授;現(xiàn)供職于云南大學民族研究院人類學教研室,研究方向為人類學理論與方法、家庭與婚姻理論與社會性別研究、傣族與南傳佛教研究等。1994年以來,章立明在《民族研究》、《民族文學研究》、《世界民族》、《世界宗教文化》和《中國社會科學報》等國家(報刊,《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廣西民族研究》、《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貴州民族研究》、《思想戰(zhàn)線》、《云南社會科學》等民族學核心期刊和《青年思想家》、《教育與現(xiàn)代化》等公開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90余篇,其中7篇論文為人大報刊復印資料《美學》、《民族問題研究》、《社會學》、《文化研究》和《婦女研究》等全文轉(zhuǎn)載。章立明在人民出版社、民族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知識產(chǎn)權(quán)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和云南大學出版社出版學術專著8部,參編參著14部。章立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2項,教育部項目1項,云南省社科基金1項,教育廳科研項目1項,國際合作項目10余項。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節(jié) 人類學辨名與學科生成
一、 人類學名稱辯析
二、 人類學的學科化
第二節(jié) 人類學研究的核心議題
一、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的人類學課題簡介
二、 NGO資助項目與國際會議名錄中的人類學高頻詞
三、 中文類人類學的相關出版物
第三節(jié) 《社會文化人類學》的篇章結(jié)構(gòu)
一、 個人、時間與空間
二、 社會事實
三、 轉(zhuǎn)型
四、 方法論與方法
五、 附錄
第一部分 個人、時間與空間
第一章 作為生命最基本存在的身體
第一節(jié) 從隱匿到開顯的身體
一、 漠視身體的肉體性存在
二、 高調(diào)登場的身體
三、 身體研究的當代意義
第二節(jié) 身體在人類學中的展布
一、 體質(zhì)人類學中的身體研究
二、 社會文化人類學中的身體研究
第三節(jié) 人類學身體研究的整體觀
一、身體建構(gòu)論的缺陷
二、身體研究的整體思路
第二章 時間
第一節(jié) 人類學中的時間研究
一、《論愛斯基摩人社會的季節(jié)性變化:社會形態(tài)學研究》
二、《努爾人——對尼羅河畔一個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
三、《巴厘的人、時間和行為》
第二節(jié) 時間認識與運用
一、 時間的認識論
二、 個人在時間中獨一無二的存在
第三節(jié) 行動者的實踐時間
一、不同族群行動者的時間實踐
二、身體成為不同時間約束與管控的對象
第三章 空間
第一節(jié) 人類學的空間研究
一、 空間是社會形態(tài)學的容器
二、 空間是社會結(jié)構(gòu)的象征物
第二節(jié) 空間理論的新發(fā)展
一、布迪厄的空間實踐
二、列斐伏爾的空間直感行為
第三節(jié) 民族志中的空間實踐
一、涼山彝人的“撞”或“惹”
二、晉江-香港移民的“做家”
三、東埔社布農(nóng)人的家屋空間轉(zhuǎn)換
第二部分 社會事實
第四章 生計與交換
第一節(jié) 經(jīng)濟的實質(zhì)與形式之爭
一、 實質(zhì)主義學派
二、 形式主義學派
第二節(jié) 人與自然交換的生計方式
一、 生計方式中的生態(tài)制約
二、 生計方式中的性別分工
第三節(jié) 人與社會交換的社會關系
一、互惠是一種普遍存在的交換方式
二、作為再分配形式的夸富宴
三、社會交換理論的延伸領域
第五章 婚姻與家庭
第一節(jié) 婚姻是制度化的性
一、性的進化與社會屬性
二、亂倫禁忌促使外婚制產(chǎn)生
三、維系婚姻關系存續(xù)的彈性做法
第二節(jié) 作為社會化機構(gòu)的家庭
一、人類的幼態(tài)持續(xù)需要一個撫育單位
二、日常生活中的性教育
三、青少年的性社會化
第六章 權(quán)威與秩序
第一節(jié) 人類學的政治/法律研究
一、職業(yè)律師對古代社會的推演
二、人類學家對非西方社會的政治研究
三、人類學的法律研究
第二節(jié) 非集權(quán)制社會中的政治權(quán)威
一、隊群中非正式的頭人
二、部落中的首領
三、酋邦中的酋長
第三節(jié) 非集權(quán)制社會中的秩序
一、簡單社會中的社會控制
二、以巫術作為社會控制手段
三、通過表演來建構(gòu)秩序
第七章 信仰與儀式
第一節(jié) 人類學中的宗教研究
一、宗教的進化論研究
二、宗教的結(jié)構(gòu)-功能研究
三、宗教的象征/闡釋研究
第二節(jié) 宗教研究的主題
一、觀念形態(tài)的神話研究
二、行為模式的儀式研究
第三節(jié) 宗教研究的當代轉(zhuǎn)向
一、土著居民的宗教復興研究
二、世界性宗教研究
第三部分 轉(zhuǎn)變
第八章 復雜社會
第一節(jié) 復雜社會研究
一、 人類學中的復雜社會研究
二、農(nóng)民學中的農(nóng)民研究
第二節(jié) 中國農(nóng)民社會研究
一、 中國農(nóng)民社會研究的四個階段
二、中國農(nóng)民社會的研究主題
第三節(jié) 復雜社會的研究單位
一、人類學村落研究的傳統(tǒng)
二、備受質(zhì)疑的村落研究
三、村落研究的新路徑
第九章 流動與適應
第一節(jié) 人類學的都市研究
一、 美國都市社會研究
二、移民社會研究
第二節(jié) 移民的流動理論與實踐
一、 推-拉理論及其拓展
三、 流動網(wǎng)絡與社會資本
三、依托種姓-家族的流動實踐
第三節(jié) 移民的適應理論與個案
一、社會適應理論
二、社會適應的經(jīng)典個案
第十章 發(fā)展與參與
第一節(jié) 發(fā)展與人類學的相遇
一、 人類學與殖民統(tǒng)治的關系
二、人類學與發(fā)展的關系
第二節(jié) 從涵化到指導性變遷
一、 作為強制性變遷的涵化
二、人類學家介入的社會變遷項目
第三節(jié) 社區(qū)主導型發(fā)展
一、 參與式發(fā)展
二、以社區(qū)為主導的發(fā)展
第四部分 方法論
第十一章 自我與他者
第一節(jié) 作為兩極存在的自我與他者
一、 啟蒙時期高貴的野蠻人
二、進化論燭照下的原始人
三、后現(xiàn)代質(zhì)疑聲中的他者
第二節(jié) 嘗試消解自我與他者的對立
一、 人類學家的西方社會研究
二、主客位視角中的闡釋
第三節(jié) 對自我與他者關系的反思
一、 人類學家的職業(yè)倫理
二、人類學家與當?shù)厝嘶樗?br />第十二章 做田野與寫民族志
第一節(jié) 田野工作迷思
一、 人類學安身立命的田野工作
二、田野工作的核心方法
第二節(jié) 民族志寫作的三種類型
一、 地理大發(fā)現(xiàn)以來的雜拌民族志
二、二十世紀中前期的科學民族志
三、二十世紀80年代以來的實驗民族志
第五部分 附錄
第十三章 人類學理論的百年發(fā)展
第一節(jié) 人類學理論的古典時期
一、 古典進化論
二、文化傳播論
第二節(jié) 人類學理論的現(xiàn)代時期
一、 美國歷史文化論
二、法國年鑒理論
三、英國結(jié)構(gòu)-功能論
第三節(jié) 人類學理論的當代時期
一、 美國新進化論
二、法國結(jié)構(gòu)主義
三、象征/闡釋主義
第四節(jié) 人類學理論的后現(xiàn)代時期
一、 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論
二、布迪厄的實踐論
三、吉登斯的結(jié)構(gòu)論
第十四章 人類學的中國化反思
第一節(jié) 人類學中國化的內(nèi)涵和目標
一、 中國學者研究中國社會
二、在西方人類學理論與方法中添加中國經(jīng)驗
三、從中華文化中提煉出適合全人類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理論
第二節(jié) 中國人類學的命題與經(jīng)驗
一、 中國人類學命題
二、中國人類學經(jīng)驗
第三節(jié) 人類學的中國化思路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