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guī)》,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guī)范。后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并改名為《弟子規(guī)》。其中記錄了孔子的108項言行,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或四句連意,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全篇先為“總敘”,然后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七個部分?!暗茏印钡囊馑急容^多,北京市老百姓國學會鄧衛(wèi)東老師指出,“弟子”的意思也應該與時俱進:在家,指孩子;在學校,指學生;在公司,指員工;在單位,指下一級;在社會中,指公民;在中華文化傳承中,指后學。“規(guī)”就是規(guī)范,就是規(guī)矩,就是規(guī)則,就是規(guī)律?!兜茏右?guī)(全彩繪 注音版 無障礙閱讀)》分為“原文和注音”、“注釋”、“譯文”及“讀故事懂道理”四個板塊,以幫助孩子們閱讀和理解,讓他們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