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伊始,崛起的美國開始重視在中國的影響,而美國芝加哥大學也希望以教育溝通中西,發(fā)揮大學在中國教育的意義。與此同時,美國著名的洛克菲勒財團不斷接到在華傳教士的請求,請求幫助他們在中國的工作。洛克菲勒最終決定考察中國,以便決定資助方式。而這項任務便委托給了與洛克菲勒家族淵源深厚的芝加哥大學。1908年,芝加哥大學在洛克菲勒基金支持下,為了探索教育在中國的意義,決定派出東方教育考察團(Oriental Educational Investigation Commission)考察中國教育,尋求合作方式。芝加哥大學選定神學院的伯頓(Ernest De Witt Burton,1856-1925)和地質系的錢伯林(Thomas Chrowder Chamberlin,1843-1928)兩位教授擔此重任,兩人搭配是基于人文和自然科學的綜合權衡。伯頓教授伯頓為著名圣經學者,代表人文社會方面;而錢伯林則為著名地質學家,代表自然科學方面考察。同時任命兩位助理,輔助調查中國的教育、社會以及宗教情況。托馬斯·錢伯林為美國著名地質學家,生于威斯康星州東部的小鎮(zhèn)比洛特(Beloit),1866年畢業(yè)于比洛特學院,并留校執(zhí)教數年,后任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校長。1893年,錢伯林應邀組建芝加哥大學地質系,并任系主任。錢伯林對于中國的興趣至少不晚于1901年。是年,他致函芝加哥大學校長哈珀(William Harper),建議芝加哥大學加強與中國合作,以地質幫助中國,招收中國留學生,培育地學人才,助其開發(fā)自然資源,造福國家與人民。1909年錢伯林前往中國的愿望終于實現。1月4日,錢伯林在其兒子兼助理羅林·錢伯林(Rolling Thomas Chamberlin,1881-1948)的陪同下動身前往中國【編者注:為行文方便,以下分以老錢伯林和小錢伯林代指父子二人】。小錢伯林是老錢伯林唯1的兒子,1907年從芝加哥大學地質系獲得博士,隨后留校執(zhí)教終生。錢伯林父子此次中國考察的主要任務是考察地形,氣候以及自然資源特別是土地利用,研究他們對于教育的意義,以及教育機構的合適選址,同時探索中國引入自然科學方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