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contents
前言
第一章傷寒概論/1
一、如何學習中醫(yī) 1
二、中醫(yī)的歷史與演變 2
三、《傷寒論》的辨證論治體系 3
四、證的本質 4
五、六經辨證法 5
六、六經辨證的特點 6
七、《傷寒雜病論》研究的代表學說 9
八、我們研究《傷寒雜病論》的特點 22
第二章認識生命/31
一、生命本源 31
二、六經化生 36
三、答疑篇 42
第三章標本法/44
◎上篇標本源流 44
一、為何研究標本中氣 44
二、五運六氣 45
三、標本源流 48
四、標本中氣的時空模型 49
五、標本配屬 53
六、標本位紀 55
◎下篇標本論治 56
七、形氣一體 56
八、標本從化 57
九、六經氣化 60
十、生化氣交 68
十一、六經氣位 70
十二、小結 71
第四章聚類法/72
一、辨陰陽總綱 72
二、辨病發(fā)何經 73
三、辨證用方藥 79
四、三陽傳變,三陰遞進 81
五、六經為病欲解時 81
第五章平脈法/83
◎上篇平脈法總論 83
一、遍診法 85
二、陰陽脈法 87
三、五行脈法 91
四、氣運脈法 92
五、十二脈法 94
六、伏氣脈法 95
七、血證脈訣 96
八、腫瘤脈法 97
九、真臟脈訣 97
◎下篇平脈用藥法 98
一、脈學原理 98
二、左手脈法 103
三、右手脈法 108
四、小結 109
五、答疑篇 111
第六章奇經八脈/114
一、陰維與陽維 115
二、陰蹺與陽蹺 116
三、沖脈 118
四、任脈 119
五、督脈 120
六、帶脈 121
七、八脈用藥法 122
八、小結 125
九、答疑篇 125
第七章抓獨法/127
一、抓獨法的特點 127
二、抓獨的方法 131
第八章截斷法/142
一、六經傳變 142
二、截斷法 147
三、小結 163
四、答疑篇 164
第九章醫(yī)學一統(tǒng)/167
一、寒溫一統(tǒng) 168
二、寒涼派 170
三、攻下派 171
四、滋陰流派與溫補流派 172
五、扶陽派 174
六、補土派 175
七、中醫(yī)一統(tǒng) 176
八、醫(yī)門發(fā)揮 177
九、補論:醫(yī)學一統(tǒng) 182
第十章五法歸一/186
一、病證癥有機結合 186
二、形氣神一體同調 189
三、直取其病、隨證加減、先證后診 190
四、五法六經 196
五、小結 199
第十一章解熱法/204
一、三陽解熱法 204
二、三陽熱型 205
三、三陰解熱法 207
四、小結 209
第十二章太陽病篇/210
一、麻黃湯 210
二、桂枝湯 212
三、小青龍湯 214
四、太少兩感證 215
五、太陽截斷 215
六、桂枝甘草法 217
七、太陽圖解 219
八、五苓散抓獨法 221
第十三章少陽病篇/223
一、少陽總論 223
二、少陽在經 226
三、少陽在腑 227
四、經腑同病 230
五、少陽夾濕證 232
六、厥陰轉出少陽 233
七、少陽病篇圖解 234
第十四章太陰陽明病篇/237
◎太陰陽明論(上) 237
一、三焦谷道論 237
二、太陰陽明論 239
◎太陰陽明論(下) 243
一、三焦兩儀辨證法概要 243
二、太陰陽明用藥法 244
三、陽明病叩診法 249
四、陽明病脈診法 249
五、治法活要 250
六、答疑篇 250
第十五章少陰病篇/256
◎第一節(jié)少陰病總論 256
一、五法論少陰 256
二、少陰病脈證提綱 259
三、少陰動血 259
四、少陰死證 260
◎第二節(jié)少陰病辨證論治 261
一、太少兩感證 261
二、少陰寒化證 264
三、少陰熱化證 267
四、小結 269
五、對麻黃附子甘草湯的現(xiàn)代解讀 270
六、麻黃附子甘草湯與麻黃附子細辛湯 276
七、答疑篇 277
第十六章厥陰病篇/279
一、標本法論厥陰病 280
二、少陽與厥陰證異同 281
三、厥陰病脈證提綱 283
四、厥陰病與六經化生/欲解時 285
五、厥陰之脈 286
六、厥陰勝復、錯雜、沖逆 286
七、厥陰寒化證 295
八、厥陰熱化證 296
九、厥陰瘀血證 297
十、答疑篇 300
第十七章三陰死證/302
一、形氣神 303
二、陰陽 305
三、少陰死證形氣神,厥陰死證論陰陽 305
四、少陰死證 306
五、厥陰死證 307
六、小結 311
第十八章六經在經/312
一、太陽在經 314
二、少陽在經 314
三、陽明在經 315
四、太陰在經 315
五、少陰在經 318
六、厥陰在經 318
七、六經兼里 319
第十九章虛勞篇/321
一、太陰虛勞 321
二、少陰虛勞 322
三、厥陰虛勞 323
四、小結 324
五、傷寒金匱,內外一統(tǒng) 325
第二十章七情為病/326
一、形氣神 326
二、七情為病概論 327
三、太陽病 330
四、少陽病 333
五、陽明病 334
六、三陽合病 337
七、太陰病 338
八、少陰病 340
九、厥陰病 341
十、少陰神主 341
十一、小結 343
第二十一章陰陽交、陰陽易、陰陽毒/345
一、陰陽交 345
二、陰陽易 348
三、陰陽毒 358
四、答疑篇 360
第二十二章用藥法/362
◎第一節(jié)桂枝法 362
一、桂枝四證 362
二、桂枝藥理 364
三、桂枝脈象 365
◎第二節(jié)麻黃法(上) 367
一、麻黃證 367
二、麻黃的功用 368
三、麻黃的藥性特點 372
四、麻黃的禁忌證 372
五、麻黃的配伍 373
六、麻黃的定位 374
七、小結 375
八、答疑篇 376
◎第三節(jié)麻黃法(下) 377
◎第四節(jié)黃連法 380
◎第五節(jié)四逆法 385
◎第六節(jié)附子法(上) 390
一、三陽藥配附子 390
二、三陰藥配附子 393
三、附子抓獨法 395
◎第七節(jié)附子法(下) 396
一、強心 397
二、擴血管 397
三、調節(jié)血壓 398
四、抗休克 399
五、抗心律失常 400
六、抗寒冷、提高耐缺氧能力 401
七、抗疲勞 402
八、抗炎 402
九、鎮(zhèn)痛 403
十、對陰虛、陽虛的影響 404
十一、對消化系統(tǒng)的作用的影響 405
十二、鎮(zhèn)靜 406
十三、麻醉 406
十四、調節(jié)免疫 407
十五、抗腫瘤作用 407
十六、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延緩衰老等作用 409
◎第八節(jié)半夏法 410
一、陽明寒濕法 410
二、陽明瀉心法 413
三、少陰法 415
四、太陰法 416
五、小結 416
◎第九節(jié)大黃法 417
一、陽明(三承氣湯) 417
二、陽明兼少陰 418
三、陽明兼少陽 418
四、陽明兼太陽 419
五、蓄血 420
六、腸梗阻 421
七、小結 421
◎第十節(jié)白術法 423
一、術附法 423
二、麻術法 424
三、術桂法 425
四、姜術法與枳術法 426
五、苓術法 427
六、芎術法 428
七、小結 428
◎第十一節(jié)石膏法 428
一、石膏配知母 428
二、石膏配竹葉 429
三、石膏配桂枝 429
四、石膏配麻黃 429
五、石膏配人參 430
六、石膏配白術 430
七、石膏配粳米 431
八、石膏配甘草 431
九、小結 431
◎第十二節(jié)芍藥法 432
一、芍藥的使用禁忌 432
二、芍藥的配伍 433
三、芍藥的現(xiàn)代藥理 436
四、答疑篇 439
第二十三章陰陽大論/442
一、陰陽理論 443
二、陰陽論治 450
三、水火大論 459
四、陰陽研究 469
五、答疑篇 473
第二十四章傷寒傳心/475
一、六經氣化 476
二、五法六經 478
三、醫(yī)學一統(tǒng) 480
四、病、證、癥結合與形、氣、神同調 481
五、用藥法 482
六、診法 482
七、??企w系 482
第二十五章《傷寒雜病論研究》歌訣/484
跋 489
附錄 503
書稿參與人員名單 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