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地理地理學理論中國典型丹霞地貌成因研究

中國典型丹霞地貌成因研究

中國典型丹霞地貌成因研究

定 價:¥168.00

作 者: 朱誠,馬春梅,張廣勝 等 著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030461926 出版時間: 2015-12-01 包裝: 精裝
開本: 16開 頁數: 348 字數:  

內容簡介

  《中國典型丹霞地貌成因研究》主要介紹中國典型丹霞地貌研究的歷史背景、研究過程與研究意義,國內外研究進展及研究內容與方法?!吨袊湫偷は嫉孛渤梢蜓芯俊芬詮V東丹霞山、浙江江郎山、福建泰寧、湖南良山、江西龍虎山這五處世界自然遺產地和浙江方巖、安徽齊云山、福建冠豸山等丹霞地貌區(qū)為例,討論這些研究區(qū)的自然地理特征、地質構造、地貌特征、地層與巖性特征,介紹對各研究區(qū)的野外調查和采樣過程,在此基礎上論述對丹霞地貌各類砂礫巖干抗壓與濕抗壓強度、酸蝕抗壓強度、凍融抗壓強度、蜂窩狀洞穴樣品X熒光分析、巖性在偏光顯微鏡下樣品的鑒定分析過程。在上述實驗數據分析基礎上討論丹霞地貌中造景地貌如扁平狀洞穴、風車巖、天生橋、蜂窩狀洞穴及各類型穿洞、崩積石與圍谷、峽谷與三爿石等的地貌成因,為今后開展丹霞地貌成因研究提出新思路和科學依據。《中國典型丹霞地貌成因研究》除可供自然地理學、地貌與地質學教學科研參考外,對當前“中國丹霞”世界自然遺產地和各類丹霞地貌的地質地貌成因調查具有較高參考價值,也可供地質學界、地貌學界、旅游界相關工作人員、高等院校師生和丹霞地貌風景區(qū)管理人員參考。

作者簡介

  朱誠,男,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區(qū)域環(huán)境演變研究所所長、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教育與普及專業(yè)委員會主任(2008-2016)、中國地理學會環(huán)境變化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丹霞地貌旅游開發(fā)研究會副理事長、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第一屆科學委員會委員、國際地貌學會丹霞地貌工作組成員,多年從事環(huán)境考古和丹霞地貌研究、曾主編《全球變化科學導論》和《環(huán)境考古概論》教材。馬春梅,女,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地理學會會員、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教育與普及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多年從事區(qū)域環(huán)境演變、中國自然地理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已發(fā)表多篇研究論文。張廣勝,男,皖西學院資源環(huán)境與旅游管理學院副教授、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教育與普及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自然地理學與第四紀地質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圖書目錄

序言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進展
1.2.1 丹霞地貌的國內研究現(xiàn)狀分析
1.2.2 丹霞地貌的國外研究現(xiàn)狀分析
1.2.3 丹霞地貌的實驗地貌學研究現(xiàn)狀分析
1.3 研究目標、內容與總體思路
1.3.1 研究目標
1.3.2 研究內容
1.3.3 總體思路
第2章 實驗過程與實驗方法原理
2.1 野外樣品采集與加工
2.2 實驗科學依據和實驗過程
2.2.1 單軸抗壓實驗
2.2.2 干抗壓試驗
2.2.3 濕抗壓試驗
2.2.4 凍融實驗
2.2.5 酸蝕后抗壓試驗
2.2.6 凍融后抗壓試驗
2.2.7 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
2.2.8 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ICP-MS)分析
2.2.9 偏光顯微鏡分析
第3章 廣東丹霞山丹霞地貌研究
3.1 研究區(qū)概況
3.1.1 自然地理特征
3.1.2 地質構造
3.1.3 地層與巖性特征
3.2 野外調查和采樣過程
3.2.1 陽元山巴寨地貌區(qū)
3.2.2 風車巖穿洞
3.2.3 陽元石石柱下方
3.2.4 錦石巖-長老峰
3.2.5 錦石巖凹槽
3.2.6 玉女攔江洞蜂窩狀洞穴
3.2.7 通泰橋
3.2.8 混元洞
3.3 實驗數據分析
3.3.1 干抗壓與濕抗壓強度對比分析
3.3.2 酸蝕抗壓強度對比分析
3.3.3 凍融抗壓強度對比分析
3.3.4 蜂窩狀洞穴樣品XRF分析
3.3.5 白斑樣品成分和成因分析
3.3.6 偏光顯微鏡下樣品的鑒定分析
3.4 造景地貌成因分析
3.4.1 風車巖穿洞成因分析
3.4.2 陽元石成因分析
3.4.3 錦石巖凹槽成因分析
3.4.4 丹霞山大型密集水平凹槽成因
3.4.5 通泰橋成因分析
3.4.6 丹霞洞穴內蜂窩狀洞穴及結皮風化物成因分析
3.5 研究結論
第4章 浙江方巖丹霞地貌研究
4.1 研究區(qū)概況
4.1.1 自然地理特征
4.1.2 地質構造
4.1.3 地層與巖性特征
4.2 野外調查和采樣過程
4.3 實驗研究過程
4.4 實驗數據分析
4.5 造景地貌成因分析
4.5.1 方巖丹霞地貌的剖面組合
4.5.2 方巖丹霞地貌類型及空間組合
4.5.3 方巖丹霞地貌發(fā)育的地層特征
4.5.4 方巖丹霞地貌發(fā)育過程探討
4.6 研究結論
第5章 浙江江郎山丹霞地貌研究
5.1 研究區(qū)概況
5.1.1 自然地理特征
5.1.2 區(qū)域地質構造
5.1.3 地層與巖性特征
5.2 野外調查和采樣過程
5.3 實驗研究過程
5.4 實驗數據分析
5.5 造景地貌成因分析
5.5.1 斷層和節(jié)理
5.5.2 崩塌過程
5.5.3 巖性差異風化和扁平狀洞穴的形成過程
5.5.4 構造隆升與三級山頂面的關系
5.6 江郎山丹霞地貌成功被列人世界自然遺產地的原因
5.6.1 科學價值
5.6.2 江郎山具有獨特的景觀美學價值
5.6.3 江郎山與其他丹霞地貌區(qū)的分析對比
5.7 研究結論
第6章 福建冠豸山丹霞地貌研究
6.1 研究區(qū)概況
6.1.1 自然地理特征
6.1.2 區(qū)域地質構造
6.1.3 地層與巖性特征
6.2 野外調查和采樣過程
6.3 實驗研究過程
6.4 實驗數據分析
6.5 造景地貌成因分析
6.6 研究結論
6.6.1 分水嶺型丹霞地貌特征
6.6.2 礫巖型丹霞地貌的發(fā)育
6.6.3 壯年早期階段丹霞地貌的發(fā)育
6.6.4 無喀斯特丹霞地貌類型的發(fā)育
6.6.5 單面山型丹霞地貌的發(fā)育
第7章 福建泰寧丹霞地貌研究
7.1 研究區(qū)概況
7.1.1 自然地理特征(含地理位置概況、氣候與水文特征)
7.1.2 地質構造
7.1.3 地層與巖性特征
7.2 野外調查和采樣過程
7.3 實驗研究過程
7.4 實驗數據分析
7.5 造景地貌成因分析
7.6 研究結論
第8章 湖南良山丹霞地貌研究
8.1 研究區(qū)概況
8.1.1 自然地理特征
8.1.2 良山丹霞地貌概況
8.1.3 地質構造
8.1.4 地層與巖性特征
8.2 野外調查和采樣過程
8.3 實驗研究過程
8.4 實驗數據分析
8.5 造景地貌成因分析
8.6 研究結論
第9章 江西龍虎山丹霞地貌研究
9.1 研究區(qū)概況
9.1.1 自然地理特征
9.1.2 龍虎山丹霞地貌概況
9.1.3 地質構造
9.1.4 地層與巖性特征
9.2 野外調查和采樣過程
9.3 實驗研究過程
9.4 實驗數據分析
9.4.1 抗壓實驗數據分析
9.4.2 抗凍融實驗數據分析
9.5 造景地貌成因分析
9.6 研究結論
第10章 安徽齊云山丹霞地貌研究
10.1 研究區(qū)概況
10.1.1 自然地理特征
10.1.2 地質構造
10.1.3 地層與巖性特征
10.2 實驗研究過程
10.2.1 齊云山丹霞地貌巖石標本的實驗分析
10.2.2 齊云山丹霞地貌實驗研究結果
10.3 齊云山丹霞地貌發(fā)育過程
10.3.1 齊云山丹霞地貌發(fā)育的三個階段
10.3.2 構造隆升與三級剝蝕面的關系
10.4 齊云山造景地貌成因分析
10.5 齊云山與其他地區(qū)丹霞地貌成因比較研究
10.5.1 齊云山與廣東丹霞山地貌的比較研究
10.5.2 齊云山與湖南良山丹霞地貌的比較研究
10.5.3 齊云山與福建冠豸山丹霞地貌的比較研究
10.5.4 齊云山與國外丹霞地貌的比較研究
10.6 研究結論
第11章 中國典型丹霞地貌的成因總結與對比研究
11.1 中國典型丹霞地貌發(fā)育過程總結
11.1.1 廣東丹霞山丹霞地貌發(fā)育的規(guī)律總結
11.1.2 浙江江郎山、方巖丹霞地貌發(fā)育規(guī)律
11.1.3 福建泰寧、冠豸山丹霞地貌發(fā)育的規(guī)律總結
11.1.4 湖南蓖山丹霞地貌發(fā)育的規(guī)律總結
11.1.5 江西龍虎山丹霞地貌發(fā)育的規(guī)律總結
11.1.6 安徽齊云山丹霞地貌發(fā)育的規(guī)律總結
11.2 中國典型丹霞地貌成因研究的技術與方法總結
11.2.1 丹霞地貌研究的技術手段方面
11.2.2 丹霞地貌的微觀實驗定量分析
11.3 中國典型丹霞地貌成因規(guī)律總結與對比研究
11.3.1 丹霞地貌的形成條件
11.3.2 丹霞地貌的發(fā)育規(guī)律
11.3.3 丹霞地貌空間分異和空間展布
11.3.4 丹霞地貌發(fā)育與特征對比研究
參考文獻
附錄1 國際年代地層表
附錄2 丹霞地貌研究專業(yè)術語中外文對照
附錄3 索引
附錄4 南京大學團隊丹霞地貌成因研究成果目錄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