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聯(lián))尼·奧斯特洛夫斯基 作者:(英國)約翰·班揚 作者:(美國)杰克·倫敦 作者:(美國)詹姆斯·費尼莫爾·庫珀 作者:(美國)亨利·戴維·梭羅 編者:黃祿善 譯者:邢兆良 譯者:黃文偉 譯者:魏蘭 譯者:董杰 譯者:張順生杰克·倫敦(Jack London,1876-1916),美國20世紀ZHU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從1900年起,他連續(xù)發(fā)表和出版了許多小說,講述美國下層人民的生活故事。他常常將筆下人物置于極端嚴酷、生死攸關的環(huán)境之下,以此展露人性中最深刻、最真實的品格。杰克·倫敦贊美勇敢、堅毅和愛這些人類的高貴品質。他筆下那“嚴酷的真實”常常使讀者受到強烈的心靈震撼。他一生著述頗豐,留下了19部長篇小說、150多篇短篇小說以及大量報告文學、散文和論文。其代表作有《馬丁·伊登》、《野性的呼喚》、《白牙》、《熱愛生命》、《海狼》、《鐵蹄》等。尼·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前蘇聯(lián)作家。出生于工人家庭,因家境貧寒,11歲便開始當童工,15歲上戰(zhàn)場,長期參加艱苦斗爭,即便受傷仍不忘自我價值的體現。其著名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以自己的戰(zhàn)斗經歷為素材創(chuàng)作的,激勵了無數處于困境中的人。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極具世界影響力的美國思想家,美國精神和傳統(tǒng)的奠基者之一,十九世紀中期美國文壇的代表人物,其作品《瓦爾登湖》是美國文學,也是世界文學的經典。1845年7月4日,28歲的梭羅獨自一人來到距離康科德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畔,建造了一個小木屋住了下來。他在書中詳盡地描述了他在瓦爾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過兩年零兩個月的生活以及期間他的許多思考。這是一本讓人心歸寧靜、充滿希望的智慧大作。當人們逐漸失去田園的寧靜,它便被整個世界閱讀和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