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之母語,因時空異,曾有國文、國語、華文、華語之名,今稱“國語”,原因有二:一曰,語言包含文字,涵義更豐,故稱“語”;語言既是思維科學,又構成語言藝術。二曰,時下國人外語崇拜達到癡狂,母語遺忘令人心寒,含一“國”字,以儆母語之存在。故稱“國語”。 新國語之“新”,在于以真善為根,以美為苗。人道主義、人文關懷、語言形式美、新創(chuàng)作手段乃遴選文章之基石。新國語分部有三:文言部,以《詩經》、《楚辭》、《老子》、《莊子》、《列子》、《管子》、《論語》、《孟子》、《史記》、《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唐語林》、《東坡志林》、《幽夢影》、《紅樓夢》、《聊齋志異》等詩文為典范;白話部,以魯迅、沈從文、老舍、北島、聶鑫森等大家之作為典范;譯文部,以魯迅、朱生豪、梁宗岱、王佐良、查良錚、金隄、余光中等大家之譯作為典范。是為新國語。澤釗曰:國人以學好國語為先;使用一生是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