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教育/教材/教輔教輔大學教輔基礎知識手冊:高中歷史 2016*版

基礎知識手冊:高中歷史 2016*版

基礎知識手冊:高中歷史  2016*版

定 價:¥35.80

作 者: 薛金星
出版社: 北京教育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高中通用 歷史 中小學教輔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52269758 出版時間: 2016-03-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0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書根據(jù)《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并在深入研究各版本必修、選修教材以及高中歷史《考試大綱》的基礎上編寫,共分四編。每編下分若干課題,每課題按照基礎知識梳理、重點知識拓展、疑難知識分析的欄目架構進行編寫。1.基礎知識梳理在基礎知識的歸納方面,注重線索清晰,簡潔明了,突出重點和??伎键c。在呈現(xiàn)形式上,注重靈活多樣,既有文字敘述,又有表格、圖示等。并在重要知識點后插入“注意”,對一些重點、難點、易混點進行點式講解。近300個基本概念、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典章制度等,講解精細 100余條“注意”,及時提醒容易忽略的問題,深入點撥重點、難點2.重點知識拓展 依照《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并根據(jù)近幾年高考考查情況,確定重點知識,從高考的角度、深度和高度上講解。既注重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和綜合,更注重對知識的深度講解和拓展延伸。 170余條各類考試尤其是高考中常考的重點知識,講解詳細透徹110余處重點知識的辨析、列表比較、歸納綜合,助您深入理解教材160多道典型高考題,解析詳細,幫助您提高解題技巧和能力 3.疑難知識分析在全面梳理基礎知識、突出解讀重點知識的基礎上,針對學習中的疑難知識點,進行科學深入的分析和講解,幫您攻克難點,消除疑點,掃除學習道路上的障礙。70余條難點,分析科學精準,化繁為簡,化難為易 80余處疑點,剖析透徹詳細,化抽象為具體,清晰明了

作者簡介

暫缺《基礎知識手冊:高中歷史 2016*版》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編 政治文明歷程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課題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2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2 一、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的不同及相互關系 3 二、西周的宗法制 3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4 課題2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一、秦朝的建立 4 二、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 5 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5 全面認識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 5 比較分封制和郡縣制的異同 7 課題3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一、中央集權的發(fā)展 7 二、從漢至元君主專制的演進 7 三、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 8 四、古代的監(jiān)察與諫議制度 8 一、歸納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9 二、漢、唐、宋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異同 9 三、比較三公九卿制與三省六部制的異同 9 一、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 10 二、中國古代三大地方政治制度 10 課題4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一、明朝宰相制度的廢除 10 二、明朝內閣的設立 10 三、軍機處 11 一、比較宰相與內閣 11 二、歸納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11 三、比較內閣與軍機處 11 中國古代加強專制統(tǒng)治的主要措施 12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課題5 古代希臘民主政治 一、古代希臘的民主政治 13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運作方式和特點 13 三、對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14 一、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條件 14 二、比較中西方古代政治制度類型 14 希臘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 15 課題6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fā)展 一、羅馬法的起源和發(fā)展 15 二、羅馬法的內容 16 三、羅馬法的影響 16 一、比較《十二銅表法》與《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異同 16 二、從羅馬法看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16 古希臘與古羅馬文明的比較 17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fā)展 課題7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8 二、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與發(fā)展 18 三、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19 理解英國君主立憲制 19 一、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的因素及意義 20 二、明朝內閣與英國內閣的比較 20課題8 美國聯(lián)邦政府的建立 一、1787年憲法 20 二、聯(lián)邦政府的建立 21 三、美國兩黨制的形成和發(fā)展 21 比較美國總統(tǒng)制共和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21 一、邦聯(lián)與聯(lián)邦的不同 22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與西方三權分立的區(qū)別 22 課題9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 一、法國共和制確立的曲折歷程及原因 23 二、法國共和政體的確立 23 三、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 23 比較英國君主立憲制、美國總統(tǒng)制共和制、法國共和制、德國君主立憲制 24 一、資產階級代議制 25 二、美國共和制與法國共和制的異同 25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課題10 鴉片戰(zhàn)爭 一、虎門銷煙 26 二、鴉片戰(zhàn)爭 26 三、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26 一、比較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異同 27 二、從不同史觀看鴉片戰(zhàn)爭 27 一、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8 二、對比說明鴉片戰(zhàn)爭導致中國社會的巨變 28 課題11 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運動 28 一、中國近代農民運動中的階級和時代局限性 29 二、太平天國運動同以往歷次農民起義相比表現(xiàn)出來的新特點 29 比較《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 30 課題12 甲午中日戰(zhàn)爭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 一、甲午中日戰(zhàn)爭 31 二、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與八國聯(lián)軍侵華 31 比較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加深進程中的幾次侵華戰(zhàn)爭 32 一、近代列強的侵華手段 33 二、從不同史觀理解中國近代開放的通商口岸 33 課題13 辛亥革命 一、武昌起義 34 二、中華民國的成立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 34 三、清帝退位與袁世凱上臺 34 四、理解辛亥革命 35 一、辛亥革命的成功與失敗 35 二、運用多種史觀評價辛亥革命的影響 35 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36 課題14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一、五四運動 36 二、中國共產黨誕生 37 三、國共合作與北伐戰(zhàn)爭 37 一、比較辛亥革命與國民革命 38 二、比較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 38 三、對“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中“新”的認識 38 一、理解“五四精神” 39 二、正確理解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39 三、國共“黨內合作”的含義、原因及其評價 39 課題15 國共的十年對峙 一、南昌起義、八七會議與秋收起義 39 二、土地革命 40 三、紅軍長征 41 一、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 41 二、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兩次嚴重挫折 41 理解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 42 課題16 抗日戰(zhàn)爭 一、日本侵華 43 二、中國人民的抗戰(zhàn) 43 比較近代史上兩次中日戰(zhàn)爭 44 兩次國共合作比較 45 課題17 解放戰(zhàn)爭 一、內戰(zhàn)的爆發(fā) 45 二、戰(zhàn)略反攻和三大戰(zhàn)役 46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46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的政策調整及依據(jù) 46 國共兩黨關系的變化 47 第五單元 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課題18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一、空想社會主義 48 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48 三、巴黎公社 48 全面認識巴黎公社 49 巴黎公社是世界歷史上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首次嘗試 50 課題19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50 一、比較俄國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51 二、比較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 51 三、理解中俄兩國革命道路的不同 51 一、俄國十月革命的特點及勝利原因 52 二、從多元史觀角度理解十月革命 52 第六單元 現(xiàn)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tǒng)一 課題20 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 一、新中國的誕生 53 二、政治協(xié)商制度的形成 53 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53 四、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54 現(xiàn)代中國的民主政治制度所體現(xiàn)的中國特色 54 一、多角度歸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的特點 55 二、比較共同綱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 55 課題21 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fā)展 一、“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踐踏 55 二、新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 56 一、“依法治國”的內涵、確立與意義 56 二、新中國的政治制度 57 一、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出現(xiàn)的“左”的錯誤及其經驗教訓 57 二、從“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踐踏認識民主法制建設的必要性和艱巨性并理解民主與法制建設二者之間的關系 58 課題22 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 一、“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 58 二、“一國兩制”構想的實踐——港澳回歸 58 三、海峽兩岸關系的發(fā)展 59 一、當前解決臺灣問題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59 二、認識實現(xiàn)祖國完全統(tǒng)一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歷史意義 59 一、香港、澳門問題與臺灣問題 60 二、比較“一國兩制”下的特別行政區(qū)與民族自治地方的異同點 60 第七單元 現(xiàn)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課題23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61 二、外交成就 61 一、運用多角度分析法認識“一邊倒”的外交方針 62 二、正確理解“求同存異” 62 三、全面認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62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新中國成立初期“三大方針”的比較 63 課題24 開創(chuàng)外交新局面 一、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 63 二、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 63 三、新時期的外交建樹 64 新中國的四次建交高潮 64 全面認識新中國的外交政策 65 第八單元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課題25 兩極世界的形成 一、從盟友到對手 66 二、美蘇“冷戰(zhàn)” 66 三、“冷戰(zhàn)”陰影下的國際關系 67 一、比較杜魯門主義與馬歇爾計劃的異同 67 二、正確認識美蘇“冷戰(zhàn)” 67 一、雅爾塔體系、“冷戰(zhàn)”、兩極格局 68 二、兩極格局的影響 68 課題26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xiàn) 一、走向聯(lián)合的歐洲 69 二、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69 三、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70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世界格局的演變 70 二、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xiàn)的原因 71 一、對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理解 71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與西歐、日本關系的演變 71 三、不結盟運動、歐共體和日本對兩極格局的沖擊的比較 72 課題27 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東歐劇變 72 二、蘇聯(lián)解體 72 三、和平與動蕩并存 72 四、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73 多極化趨勢對世界歷史發(fā)展的影響 73 一、對蘇聯(lián)解體的認識 74 二、蘇聯(lián)解體的歷史教訓 74 第二編 經濟成長歷程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課題1 發(fā)達的古代農業(yè) 一、早期農業(yè)的發(fā)展 76 二、精耕細作的傳統(tǒng)農業(yè) 76 三、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77 一、全面掌握小農經濟 77 二、正確認識小農經濟與自然經濟的關系 77 古代中國農業(yè)經濟的基本特點 78 課題2 古代手工業(yè)的進步 一、官營手工業(yè) 78 二、民間手工業(yè) 79 三、中國古代手工業(yè)享譽世界的表現(xiàn) 79 一、古代中國手工業(yè)三種主要經營形態(tài)的比較 80 二、從產生條件、途徑及特點等方面把握資本主義萌芽 80 古代中國手工業(yè)的發(fā)展特征 81 課題3 古代商業(yè)的發(fā)展 一、重農抑商下的古代商業(yè) 81 二、市的變遷和城市的發(fā)展 82 三、官府控制下的對外貿易 82 一、影響古代中國商業(yè)發(fā)展的因素 82 二、中國古代城市的發(fā)展 83 三、古代商業(yè)的發(fā)展趨勢 83 古代中國商業(yè)發(fā)展的特點 83 課題4 古代的經濟政策 一、古代中國的土地制度 84 二、“重農抑商”政策 84 三、“海禁”與“閉關鎖國” 85 一、土地兼并問題 85 二、比較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的異同 85 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fā)展的原因、影響 86 第二單元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fā)展 課題5 開辟新航路 一、新航路的開辟 87 二、走向會合的世界 87 一、新航路開辟對世界市場形成的影響 88 二、從多種史觀的角度看新航路開辟的意義 88 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的比較 88 課題6 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一、“海上馬車夫”(荷蘭的殖民擴張) 89 二、英國的殖民擴張 89 三、世界市場的拓展 89 一、英國建立世界殖民霸權的有利因素 90 二、辯證地看待殖民擴張 90 早期殖民擴張的比較 91 課題7 第一次工業(yè)革命 一、第一次工業(yè)革命 91 二、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92 工業(yè)革命的影響 92 工業(yè)革命對世界市場的推動作用 93 課題8 第二次工業(yè)革命 一、第二次工業(yè)革命 93 二、壟斷組織的出現(xiàn) 94 三、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 94 一、全面把握兩次工業(yè)革命 95 二、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和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聯(lián)系 95 三、兩次工業(yè)革命的不同點及給我們的啟示 96 四、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 96 一、用多種史觀認識工業(yè)革命的影響 97 二、兩次工業(yè)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97 第三單元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 課題9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一、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 98 二、洋務運動 98 三、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99 一、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 100 二、近代中國經濟結構變動的原因及表現(xiàn) 100 一、正確看待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對近代中國經濟的影響 100 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特點 101 三、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的原因 101 課題10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 一、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fā)展 101 二、短暫的春天 101 三、曲折的發(fā)展 102 一、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 103 二、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特點 103 一、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104 二、民族資本主義在近代中國的地位和作用 104 第四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課題11 經濟建設的發(fā)展和曲折 一、社會主義建設的起步 105 二、探索與失誤 105 三、國民經濟的劫難 106 一、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的正確探索及探索中的失誤 106 二、全面理解“一五”計劃 106 一、1956—1976年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失誤 107 二、“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主要不同 108 課題12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一、偉大的歷史轉折 108 二、經濟體制改革 108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109 一、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生產關系的四次調整 109 二、新中國成立后工業(yè)經濟體制的三次重大轉變 109 三、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實行的原因、內容和影響 110 四、全面把握經濟體制改革 110 一、比較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與農業(yè)合作化前的農民個體經濟的不同 111 二、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的原因 111 三、正確認識改革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 111 課題13 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原因 112 二、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過程 112 三、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113 一、比較鴉片戰(zhàn)爭后的“開放”與當今中國的開放的主要區(qū)別 113 二、經濟特區(qū)、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和沿海經濟開放區(qū)的區(qū)別 113 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特點 114 第五單元 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課題14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 一、近代中國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 115 二、新中國社會生活新風尚 115 一、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的特點、趨勢和影響 116 二、近現(xiàn)代以來中國四次大的社會生活變遷 116 西方物質文明和生活方式在中國的傳播及影響 116 課題15 交通和通訊工具的進步 一、交通工具的發(fā)展 117 二、通訊工具的變遷 117 交通與通訊工具發(fā)展的原因及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 118 近代中國交通事業(yè)發(fā)展的特點及影響 118 課題16 大眾傳媒的變遷 一、報刊業(yè)走向繁榮 119 二、影視事業(yè)的發(fā)展 119 三、互聯(lián)網(wǎng)的興起 119 中國近代報刊業(yè)發(fā)展的原因、特點及影響 120 互聯(lián)網(wǎng)與傳統(tǒng)媒介的關系 120 第六單元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 課題17 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一、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21 二、胡佛政府的反危機措施 121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教訓(啟示) 122 自由放任主義與凱恩斯主義的區(qū)別 122 課題18 羅斯福新政 羅斯福新政 122 一、羅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 123 二、運用多種史觀評價羅斯福新政 124 一、羅斯福新政“新”的含義 124 二、羅斯福新政不能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原因 124 課題19 戰(zhàn)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一、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125 二、福利國家的出現(xiàn) 125 三、第三產業(yè)的興起 126 四、“新經濟”的出現(xiàn) 126 一、全面認識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26 二、資本主義發(fā)展史上的幾種經濟思想 126 資本主義經濟運行模式的演變與認識 127 第七單元 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建設 課題20 從“戰(zhàn)時共產主義”到“斯大林模式” 一、“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 128 二、新經濟政策 128 三、“斯大林模式” 129 一、比較“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 129 二、全面認識斯大林模式 130 一、新經濟政策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130 二、羅斯福新政與新經濟政策的比較 131 三、蘇俄(聯(lián))新經濟政策與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相似之處 131 課題21 二戰(zhàn)后蘇聯(lián)的經濟改革 一、赫魯曉夫改革 131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32 三、戈爾巴喬夫改革 132 比較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爾巴喬夫改革 132 一、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經驗與教訓 133 二、對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的理解 133 第八單元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課題22 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一、布雷頓森林會議 134 二、世界貨幣體系的建立 134 三、關稅與貿易總協(xié)定 134 四、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 135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初期,美國在經濟、政治領域采取了哪些重大舉措以確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霸權,進而謀取世界霸權的 135 布雷頓森林體系與關貿總協(xié)定的比較 135 課題23 世界經濟的區(qū)域集團化 一、歐洲聯(lián)盟 136 二、北美自由貿易區(qū) 136 三、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137 一、全面認識世界經濟區(qū)域集團化 137 二、比較各區(qū)域組織 138 歐洲一體化的特點 138 課題24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一、經濟全球化 139 二、世界貿易組織 139 三、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140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 140 一、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qū)域集團化之間的關系 141 二、世貿組織與關貿總協(xié)定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141 第三編 文化發(fā)展歷程 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課題1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xiàn) 143 二、孔子的學說 143 三、戰(zhàn)國時期的儒家思想 144 四、道家和法家 144 五、墨家 144 一、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和對待孔子的思想 145 二、簡要比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145 一、以不同視角認識“百家爭鳴” 146 二、諸子百家中相對立的觀點 146 課題2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一、從“無為”到“有為” 146 二、董仲舒的新儒學 147 三、儒學成為正統(tǒng) 147 對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認識 147 一、漢代儒學成為封建社會正統(tǒng)思想的原因 148 二、比較先秦儒學和董仲舒新儒學 148 課題3 宋明理學 一、程朱理學 149 二、陸王心學 149 比較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 150 對宋明理學的評價 150 課題4 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一、李贄 151 二、黃宗羲 151 三、顧炎武 151 四、王夫之 151 一、簡要歸納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主張 151 二、儒家思想的發(fā)展歷程及階段特征 152 一、明清之際進步思想產生的背景 152 二、明清之際進步思想的主要特點 153 三、明清之際進步思想沒有成為社會主流思想的原因 153 第二單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fā)展 課題5 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 一、智者學派 154 二、蘇格拉底 154 三、柏拉圖 154 四、亞里士多德 155 一、理解希臘先哲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濫觴 155 二、正確理解“人是萬物的尺度” 155 孔子與蘇格拉底的比較 156 課題6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一、意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 156 二、文藝復興 156 三、宗教改革 157 比較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異同點 157 “因行稱義”與“因信稱義” 158 課題7 啟蒙運動 一、理性時代的到來——啟蒙運動 159 二、法國的啟蒙思想家 159 三、啟蒙運動的擴展 159 一、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三個階段 160 二、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異同點及啟示 160 西方啟蒙思想和中國早期的反封建進步思想的區(qū)別 161 第三單元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課題8 古代中國的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 一、古代中國的四大發(fā)明 162 二、數(shù)學 162 三、農學 163 四、醫(yī)學 163 五、天文歷法 163 一、中國傳統(tǒng)科技與西方近代科技的區(qū)別 164 二、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的原因 164 中國古代科技領先世界的原因和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科技衰落,整體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165 課題9 輝煌燦爛的文學 一、《詩經》 165 二、屈原和《離騷》 165 三、漢賦 165 四、唐詩 166 五、宋詞 166 六、元曲 166 七、明清小說 166 從唐詩、宋詞、元曲的興盛看文學藝術與政治經濟的關系 167 中國古代文學的時代特征 168 課題10 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 一、漢字與書法藝術 168 二、中國畫的起源與演變 168 三、京劇的出現(xiàn) 169 魏晉、隋唐、兩宋、明清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思想對繪畫特點的影響 169 中國古代繪畫的基本特征 170 第四單元 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發(fā)展歷程 課題11 物理學的重大進展 一、經典力學 171 二、相對論 171 三、量子論的誕生與發(fā)展 171 一、物理學發(fā)展與三次工業(yè)(科技)革命的關系 172 二、相對論與牛頓力學的關系 172 近代以來物理學發(fā)展的三個階段 172 課題12 探索生命起源之謎 一、拉馬克和早期生物進化思想 173 二、達爾文與進化論 173 歸納15-20世紀初自然科學發(fā)展的四個階段 174 科學與宗教在人類起源問題上產生的分歧及原因 174 課題13 從蒸汽機到互聯(lián)網(wǎng) 一、“蒸汽時代”的到來 175 二、電氣革命的出現(xiàn) 175 三、信息技術的發(fā)展 175 比較三次工業(yè)(科技)革命 176 三次工業(yè)(科技)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177 第五單元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課題14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一、“開眼看世界” 178 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178 三、早期維新思想 179 四、維新變法思想 179 一、比較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思想潮流 180 二、洋務派與維新派思想的比較 180 康梁維新思想的特點、成因 181 課題15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一、新文化運動 181 二、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 182 一、近代前期中國思想界向西方學習的歷程 182 二、比較新文化運動與歐洲啟蒙運動 183 一、運用歸納法總結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三大特征、四個階段 184 二、近代前期資產階級維新派、先進知識分子對待孔子和儒學的態(tài)度的特點及原因 184 第六單元 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課題16 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 一、三民主義 185 二、三民主義的實踐 185 三、新三民主義 185 新舊三民主義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186 三民主義和三大政策的關系 186 課題17 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 187 毛澤東思想形成的條件、主要內容和特點 188 一、毛澤東思想對近現(xiàn)代中國的深遠影響 188 二、近代中國人的三種救國道路 188 課題18新時期的理論探索 一、鄧小平理論 189 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189 三、科學發(fā)展觀 190 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比較 190 認識中國共產黨從“走俄國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過程 191 第七單元 現(xiàn)代中國的科技、教育與文學藝術 課題19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192 一、新中國科技發(fā)展的階段特征 192 二、“兩彈一星”研制的背景、目的 193 一、新中國成立以來影響科技文化發(fā)展的因素 193 二、正確認識科技進步在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重大作用 193 課題20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一、“雙百”方針的提出 194 二、“雙百”方針的曲折與新生 194全面認識“雙百”方針 194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百家爭鳴”的不同 195 課題21 現(xiàn)代中國教育的發(fā)展現(xiàn)代中國教育的發(fā)展 195全面把握新中國的教育發(fā)展歷程 196一、教育、科技和經濟之間的關系 197 二、“國運興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義 197 第八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課題22 文學的繁榮一、浪漫主義文學 198 二、現(xiàn)實主義文學 198 三、現(xiàn)代主義文學 199 四、蘇聯(lián)和亞非拉的文學 199一、現(xiàn)實主義文學與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區(qū)別 199 二、浪漫主義文學與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比較 19919世紀以來世界文學反映的時代背景 200 課題23 美術的輝煌一、新古典主義美術 200 二、浪漫主義美術 200 三、現(xiàn)實主義美術 201 四、印象畫派 201 五、現(xiàn)代主義美術 20119世紀以來各美術流派的比較 201一、比較現(xiàn)實主義美術與現(xiàn)代主義美術 202 二、浪漫主義美術、現(xiàn)實主義美術、印象畫派和現(xiàn)代主義美術的主要特點 202 課題24 音樂與影視藝術一、近代以來的音樂 202 二、影視藝術 203認識工業(yè)革命對思想、文藝及影視藝術發(fā)展的影響 203影視藝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204 第一單元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課題1 梭倫改革梭倫改革 206對梭倫改革的評價 206一、梭倫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 207 二、梭倫改革的特點 208 課題2 商鞅變法一、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變法風潮 208 二、商鞅變法 208商鞅變法的措施及其影響 209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209 課題3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210全面認識孝文帝遷都洛陽 210一、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和啟示 211 二、比較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異同 211 課題4 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變法 211全面理解王安石變法 212一、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 213 二、王安石變法和商鞅變法的異同及說明的問題 213 課題5 歐洲的宗教改革歐洲的宗教改革 213比較德國、瑞士和英國宗教改革 214如何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 215 第四編 選修部分 第一單元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課題6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215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與洋務運動比較 216正確認識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本質 217 課題7 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217歸納農奴制改革對俄國近代化進程的影響 218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內容及其影響 219 課題8 日本明治維新日本明治維新 219比較明治維新和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220一、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 221 二、明治維新不徹底的原因 221 三、史學界對于明治維新性質的不同觀點 221 課題9 戊戌變法戊戌變法 221分析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一成一敗的原因 222百日維新的特點 223 第二單元 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課題10 專制理論與民主思想的沖突一、西方專制主義理論 224 二、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224總結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225比較“君權神圣”和“君權神授”的異同 225 課題11 英國議會與國王的斗爭英國議會與國王的斗爭 226比較英國限制王權的三大文獻 227如何理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殘酷性、復雜性和反復性 227 課題12 向封建專制統(tǒng)治宣戰(zhàn)的檄文一、《獨立宣言》 228 二、《人權宣言》 228 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229比較向封建專制統(tǒng)治宣戰(zhàn)的檄文 229《人權宣言》和《獨立宣言》的比較 230 課題13 構建資產階級代議制的政治框架一、《權利法案》 230 二、美國1787年憲法 231總結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 231近代資本主義社會普遍實行間接民主而不是直接民主的原因 232 課題14 法國民主力量與專制勢力的斗爭一、法國大革命 232 二、拿破侖帝國的建立與波旁王朝復辟 232 三、法國資產階級共和制度的最終確立 233法國建立共和國的曲折歷程及主要原因 233法國共和制確立艱難的原因 234 課題15 近代中國的民主思想與反對專制的斗爭一、近代中國人對民主思想的態(tài)度 234 二、辛亥革命前后孫中山領導的反對專制的斗爭 235歸納近代中國政治民主化進程(1840—1919年) 235護法運動失敗的原因 236 課題16 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爭取民主的斗爭一、歐洲的無產階級運動 236 二、抗戰(zhàn)勝利前后中國人民爭取民主的斗爭 236歸納總結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爭取民主的斗爭 23719世紀70年代前后歐美工人運動的特點 238 第三單元 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課題17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239一、英德矛盾成為20世紀初列強之間主要矛盾的原因 240 二、巴爾干地區(qū)成為歐洲“火藥桶”的原因 240人類社會發(fā)展到20世紀初才發(fā)生世界性大戰(zhàn)的原因 240 課題18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一、巴黎和會 241 二、國際聯(lián)盟的建立 241 三、華盛頓會議 241 四、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調整 242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理解 242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實質和不穩(wěn)定性 243 課題19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243比較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異同 244正確認識20世紀30年代以來,世界由局部戰(zhàn)爭走向全面大戰(zhàn)的原因 245 課題20 雅爾塔體系下的冷戰(zhàn)與和平一、雅爾塔體系的形成 245 二、美蘇“冷戰(zhàn)” 246 三、美蘇爭霸 246兩極格局演變的過程和特點 246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與雅爾塔體系的比較 247 課題21 烽火連綿的局部戰(zhàn)爭一、朝鮮戰(zhàn)爭 247 二、越南戰(zhàn)爭 248 三、中東問題 248 四、印巴戰(zhàn)爭 249 五、兩伊戰(zhàn)爭 249 六、海灣戰(zhàn)爭 250歸納烽火連綿的局部戰(zhàn)爭 250理解中東問題的復雜性和解決中東問題的艱巨性 251 課題22 和平與發(fā)展一、聯(lián)合國的建立 251 二、世界人民的反戰(zhàn)和平運動 252 三、和平與發(fā)展 252 四、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 252比較聯(lián)合國和國聯(lián)的異同并分析其原因 253理解反戰(zhàn)和平運動的特點和作用 254 第四單元 中外歷史人物評說課題23 古代中國的政治家一、秦始皇 255 二、唐太宗 255 三、康熙帝 256比較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 256唐太宗在推動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中的歷史作用 257 課題24 東西方的先哲一、孔子 257 三、柏拉圖 257 三、亞里士多德 257比較分析柏拉圖與孔子的異同點 258綜合比較東西方先哲 258 課題25 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杰出人物一、克倫威爾 259 二、華盛頓 259 三、拿破侖 259比較克倫威爾、華盛頓和拿破侖 260綜合認識拿破侖的對外戰(zhàn)爭 261 第四單元 中外歷史人物評說課題26 亞洲覺醒的先驅一、孫中山 261 二、甘地 262 三、凱末爾 262歸納總結孫中山、甘地和凱末爾 262比較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與土耳其暴力革命的異同 263 課題27 無產階級革命家一、馬克思和恩格斯 263 二、列寧 264 三、毛澤東 264 四、鄧小平 265比較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和鄧小平 266鄧小平的主要活動及評價 266 課題28 杰出的科學家一、李時珍 267 二、詹天佑 267 三、李四光 267 四、牛頓 267 五、愛因斯坦 268歸納杰出的科學家 268傳統(tǒng)科學與近代科學的區(qū)別 269 附錄 附錄一中外史學名著 270中國史學名著 270 外國史學名著 272 附錄二中外歷史大事件表 273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