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會轉型期的“價值失范”與價值建構
1.1 社會轉型:當今中國正經歷的深刻變化
1.2 “價值失范”——社會轉型期的典型特征
1.3 社會轉型期的價值建構:重塑文化模式和生活方式
2 公共空間的本體和理論視域
2.1 公共生活的歷史范疇
2.2 公共空間的理論視域
3 “公共領域”的發(fā)展與中西傳統(tǒng)城市公共空間的歷史演進
3.1 公共領域的概念:從阿倫特到哈貝馬斯
3.2 古典“公共領域”與城市公共空間的萌發(fā)
3.3 代表型“公共領域”與傳統(tǒng)城市公共空間的分化
3.4 資產階級“公共領域”與近現(xiàn)代城市公共空間的形成
3.5 中國城市公共空間的歷史進程
4 “消費社會”的濫觴與公共空間的現(xiàn)代轉型
4.1 消費社會的生成
4.2 消費社會語境下的當代城市公共空間轉向
4.3 1949~1978年我國“生產者”社會的整體狀況與城市公共空間建設
4.4 1978~2008年中國消費社會的形成與城市公共空間的基本狀況
5 “日常生活”的復興與公共空間的內涵解讀
5.1 在“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之間的公共生活
5.2 城市公共空間的內涵解讀
5.3 當代城市公共空間的構成與特征
6 物象迷失——對當前中國城市公共空間主要問題的評述
6.1 城市公共空間的評述框架
6.2 使用——公共空間的物質功能評述
6.3 倫理——公共空間的社會價值評述
6.4 審美——公共空間的精神意義評述
7 意義重塑——城市公共空間的價值建構
7.1 精神整合運動:轉型期當代社會的價值訴求
7.2 城市公共空間的價值整合
7.3 城市公共空間價值建構的機制
7.4 以價值為導向的城市公共空間的規(guī)劃設計策略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