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文學藝術文學散文隨筆外國散文隨筆鄉(xiāng)愁 中國(卷七)

鄉(xiāng)愁 中國(卷七)

鄉(xiāng)愁 中國(卷七)

定 價:¥98.00

作 者: 《鄉(xiāng)愁 中國》編委會 肖琦 譯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叢編項: 鄉(xiāng)愁-中國
標 簽: 歷史 歷史隨筆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200122176 出版時間: 2016-10-01 包裝: 精裝
開本: 16開 頁數: 183 字數:  

內容簡介

  《鄉(xiāng)愁•中國》收錄的100個傳統村落,幾乎全是經國家文物局等相關機構認定的最具中國特色、最具鄉(xiāng)愁氣息的傳統村落。本套叢書按照這100個村落日出時間的先后順序劃分成10卷。所有圖片由攝影師一手拍攝而成,文字均為攝影師深入村落調查、采訪、搜集所得。每一個村落的攝影作品和調查報告都會涵蓋其整體概貌、特色建筑、手工遺跡、歷史遺跡、以及人與村落的關系五大主題。本書所有內容均為中英雙語,旨在讓中國讀者以新的視角去解讀村落、品位鄉(xiāng)愁的同時,也為外國友人了解中國,認識中國打開一扇窗戶。本書《鄉(xiāng)愁·中國(卷七)》包含了經緯度范圍在25°N ~40°N,113°E ~ 115°E的10個傳統村落:白馬寨村、長峪城村、羊角村、爨底下村、雞鳴驛村、西古堡村、上申莊村、新平堡村、朝陽溝村、漏子頭村。

作者簡介

  2015年8—10月,北京出版集團通過新浪圖片、《數碼攝影》雜志官方網站、新浪微博、騰訊微博多渠道面全社會海選,征集一部分優(yōu)秀的鄉(xiāng)愁圖文作品,并從中選拔出50位優(yōu)秀選手。在經過對中國傳統村落文化的統一培訓后,50位優(yōu)秀選手被派往100個指定的傳統村落(選自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共同推進并公布的傳統村落保護名單)工作觀察、體驗、拍攝7-15天,并撰寫調查報告,整理成《鄉(xiāng)愁•中國》系列圖書出版。 《鄉(xiāng)愁•中國》編委會陳衛(wèi)衛(wèi) 《影映生活》雜志原主編鄧登登 《數碼攝影》雜志執(zhí)行主編段岳衡 著名華裔攝影家(加拿大籍)梁子 著名旅行家、作家、攝影家秦大唐 北京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宿志剛 北京電影學院視聽傳媒學院院長孫海波 著名紀實攝影家解海龍 北京攝影家協會理事、著名攝影家嚴志剛 新浪網助理總編輯、新聞中心圖片總監(jiān)于云天 著名風光攝影家【媒體評論】在普遍蛻化的鄉(xiāng)村景象中,依舊還有一些凈土;在物質至上的時代潮流中,依舊還有一些靜音。撇開種種時代的遮蔽,鄉(xiāng)愁依然是一片白云,一汪清泉,一葉扁舟,一念相思;鄉(xiāng)愁是打開塵封回憶的鑰匙,游子心中柔軟的信念。《鄉(xiāng)愁•中國》套書詳細介紹了中國古村落優(yōu)美和諧的自然環(huán)境、布局合理的人文景觀、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獨具特色的鄉(xiāng)土之物、深沉豐厚的文化積淀。這讓我們堅信,像許多人想象的那樣,鄉(xiāng)村盡管已經飽受質疑,但依舊存在過玫瑰色的田園美景,鄉(xiāng)民們曾經擁有過拙樸而不滅的傳統美德。——《光明日報》

圖書目錄

01 白馬寨村
Baimazhai Village
02長峪城村
Changyucheng Village
03羊角村
Yangjiao Village
04爨底下村
Cuandixia Village
05雞鳴驛村
Jimingyi Village
06西古堡村
Xigubu Village
07上申莊村
Shangshenzhuang Village
08新平堡村
Xinpingbu Village
09朝陽溝村
Chaoyanggou Village
10漏子頭村
Louzitou Village
【前言】
鄉(xiāng)愁——2013 年中央城鎮(zhèn)化工作會議后風靡全國的一個詞語。據統計,2013 年全國流動人口2.45 億,其中80% 來自農村,保守估計,每3個農民里就有1個離開農村。在這場城鎮(zhèn)化建設中,我們不禁要問:我們要創(chuàng)造什么?又要留下什么?在這一點上,習近平總書記給了我們明確的要求,他提出城鎮(zhèn)化建設要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這既是要求,也是一種擔憂,值得每一位愛家、愛國人士關切。
費孝通先生在其作品《鄉(xiāng)土中國》中不禁感慨,城鎮(zhèn)化建設會不會使我們的鄉(xiāng)土本色退化,會不會割斷鄉(xiāng)村的歷史文脈?正是基于“分享鄉(xiāng)情,留下鄉(xiāng)念,感受鄉(xiāng)愁”這一宗旨,我們編寫出版了《鄉(xiāng)愁•中國》(共10 卷),通過對以“鄉(xiāng)愁”為主題的圖片展示與文字記錄,突顯處于歷史轉型期的中國百姓對往日山水鄉(xiāng)景的絲絲懷念,對家鄉(xiāng)祖國的濃濃眷戀;通過文化輿論引導,引起全社會對中國傳統村落存留狀態(tài)、生態(tài)文明的關注,并使得中國民風習俗中的優(yōu)良傳統得以延續(xù),進而達到農村城鎮(zhèn)化保護與發(fā)展共贏的目的。
為了面向全社會收集有關“鄉(xiāng)愁”主題的圖文內容,我們組織了“鄉(xiāng)愁•中國”主題征稿大賽,并由著名攝影家解海龍、于云天、段岳衡等人組成評委會。此次大賽通過網絡、雜志等多渠道面向全社會海選,初步征集一部分優(yōu)秀的關于“鄉(xiāng)愁”的圖文作品,并從中選拔出50 位優(yōu)秀選手。在經過關于中國傳統村落文化的統一培訓后,50 位優(yōu)秀選手被派往指定的傳統村落觀察、體驗、拍攝7~15 天,每人提交調查報告及拍攝圖片。最終,選手們的優(yōu)秀圖文資料被精編成為本套10卷圖書。
本次所選村落幾乎全是經國家文物局等相關機構認定的最具中國特色、最具鄉(xiāng)愁氣息的傳統村落。全套書共含100個傳統村落,按照100個村落日出時間的先后順序劃分成10 卷。所有圖片均由選手實地拍攝,文字均為選手根據調查、采訪、收集到的資料整理撰寫而成。每個村落都將突出其作為中國傳統村落之美,以及其被保護的核心特征。每一個村落的攝影作品都會涵蓋整體面貌、特色建筑、人與村落、手工遺跡、歷史遺存五大主題,為了獲取這些作品,很多地方不惜動用了航拍設備,只為能讓讀者以最全面的視角去解讀村落,品味鄉(xiāng)愁。
鄉(xiāng)愁,是一首無法言說的詩,是一幅不可描摹的畫;鄉(xiāng)愁,是一種無法回歸的尋找,是一生都不可停止的守望。在城鎮(zhèn)化進程中,越來越多的人離開美麗的鄉(xiāng)村,走進現代化的城市,越來越多的古村落、老建筑、老手藝在逐漸消失。原本我們習以為常、嬉戲打鬧的村莊成為被保護的對象,而故鄉(xiāng)也慢慢成為再也回不去的回憶。
我們愿本套書的出版不僅能喚起您的回憶,更能激起您的思考與行動。
記住鄉(xiāng)愁,是每一位中國人的使命。
守護鄉(xiāng)愁,是每一位中國人的責任。
讓我們用城市規(guī)劃師周曉影的一段文字,開啟對本書的閱讀吧:
我家門口有一棵五六十年的梧桐樹,春天聞著滿樹花香,夏天在樹下蕩著秋千聽蟬鳴。不遠處,有一個池塘,池塘里小魚游來游去,池塘邊有一塊早年留下來的石磨盤,我在那里和小伙伴過家家、捉知了……
【試讀章節(jié)】
寶寨但開風氣先——白馬寨村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是“南宋四大家”之一江西吉水人楊萬里寫的詩句。他的一位名叫楊桂的后代,曾考取舉人官至縣丞,后辭官隱退。據說南宋咸淳九年(1273 年)的一天,楊桂悠游至宜春市豐城白馬山下,忽然發(fā)現前面山上有一匹白馬正迎著曙光騰云駕霧,倏而就無影無蹤。他斷定那是塊風水寶地,于是便攜帶全家遷居于此,至今已有700 多年。這便是江西省宜春市豐城市張巷鎮(zhèn)白馬寨村的來歷。小村現有300 多戶2000 多口人。
傳說當然有神化之嫌,但白馬寨村之所以能引發(fā)人們的關注,是因為村中賢才輩出,深厚的積淀使之較早成為贛中腹地的名門望族。步入白馬寨村的建筑核心,身處幽深古巷,俯仰老宅高墻,撫摩精美石雕,發(fā)現其富貴逼人的氣勢不但沒有隨著歲月流逝而被剝蝕,反倒更加古樸厚重。與許多保存較好的古村不同,白馬寨村并非偏居一隅。它是豐城至撫州官道的交通樞紐之一,上通下達,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由于地處平原,水系發(fā)達,自唐宋以來就人口稠密。據《豐城縣志》記載,民國期間,白馬寨村有店鋪24 家,營業(yè)資本近2.7 萬銀圓,規(guī)模遠勝一般鄉(xiāng)鎮(zhèn)。尤其是在清乾隆年間發(fā)展起來的“白馬商幫”,在黔東、湘西一帶頗有名氣。從事金融行業(yè)的白馬寨村人數眾多,商幫子弟在貴州、湖南等地開設錢莊、當鋪20 多家。村莊成為遠近聞名的富庶之地。
村口有一座高約6 米、寬約5 米的木質牌樓,牌樓上“白馬寨” 3 個大字雄渾穩(wěn)健 。從村南進村,還未走進四通八達的巷道,就感覺眼睛不夠用了。太多的門樓牌坊、匾額石雕,帶著歲月的滄桑氣韻,從歷史的深處撲面而來。
白馬寨村的建筑布局別致巧妙,全村64 條巷道中隱含著八卦圖中的六十四卦象,布局迂回曲折,狀如迷宮。宅門大都斜開,形成“歪門斜道”的奇特現象。陌生人走進村里猶如掉進八卦陣,難辨方向。房屋的朝向也獨具一格,一半是坐東朝西,一半是坐西朝東,南北還開有側門,寓意“東成西就、南通北達、四方進財”。
明崇禎年間,從村里走出一位奉政大夫名為楊應祥,任職尚寶司卿,負責保管皇帝金印。他還是一位著名的堪輿家1。崇禎十一年(1638 年)四月,皇帝問及天文地理之事,他侃侃而談,并獻上家鄉(xiāng)地圖?;实垡姶舜迩坝忻坊ň?,后有金印山,左有龍虎坪,右有塔嶺山,不禁拍案叫絕道:江西龍虎山有個天師,地師亦出在江西,奇哉!遂下令在白馬寨村修建地師府。又因楊應祥之父楊子登也為尚寶司卿,遂于崇禎十七年(1644 年)賜“父子符卿”匾額。后修建了“父子符卿”牌坊,至今仍保存完好,成為白馬寨村具有象征意義的建筑。
白馬寨村共有房屋350 多棟,其中明清古建120 多棟。建筑時代自明末起,跨越整個清代。由于人口密集,古建筑也是一棟緊挨一棟。除了窄窄的石板路,基本沒有什么空地。大多數房屋為一層兩進,外墻多用磚砌,墻上開有狹小的氣窗,與屋內天井一道,滿足采光通風的需求。屋內裝飾大多比較簡單,很少雕刻紋樣,廳堂地面多用磚塊鋪砌,臥室內往往鋪有木地板,以利防潮保暖。
整個白馬寨村古建筑群以村南“父子符卿”牌坊,應宿、庚星二門,“世聯科甲”門為主軸,錯落有致地分布著進士楊祖蘭宅、“清輝遠播”宅、“潤挹香泉”宅、“大夫第”、“司馬第”等建筑,規(guī)模宏大,布局緊湊,既強調外觀,又注重實用,具有典型的江西明清建筑風格。
白馬寨村的先人雖然崇尚儉樸,但在門樓建造上不惜工本,精雕細刻,講究到了苛刻的程度。但凡有可供發(fā)揮的空隙,工匠們都使出渾身解數雕刻上各種紋飾。大門形式豐富多樣,有門前兩面墻呈八字展開的八字門、門垛一層層向里推進的拱券門、門前貼墻雕花的垂柱門、牌坊式門等。門上的匾額是白馬寨村一絕。全村現存古匾額126 塊,其內容包括追溯家道起源、炫耀高貴門第、警示后人等,形成了獨特的“門匾文化”。匾額書法藝術高超,有行、楷、隸、篆、魏碑、草書及鐘鼎文等。內容多取材四書五經及歷史典故,內容豐富,意義深遠,被譽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教科書”。
清光緒年間進士楊祖蘭是村里歷史上唯一一位進士。楊祖蘭宅邸的八字門樓為青磚所砌,門框為白石。除了門匾四周有一圈花紋淺雕之外,再無任何雕刻,干凈古樸、文雅內斂。其獨到之處是門匾的銘文:右起第一格嵌有“施于有政”匾;第二格是“惟懷永圖”匾;第三格是“慎其獨也”匾;第四格是“知若勤哉”匾。4 塊牌匾既勉勵子孫要胸懷大志、奮發(fā)圖強,又教育后代要注重修養(yǎng)、慎獨自律。
另一座古宅“爽挹西山”的八字門就比楊祖蘭宅邸豪華得多。整個門樓都用紅石砌筑,門框和門匾用的是青石。石面都有精美的雕刻,既有文臣武將,也有福祿壽三星;既有拜壽圖,也有武打戲,吉祥喜慶的氣氛撲面而來。
牌坊式門樓是最壯觀的,“秀毓金精”就是其中一座。它建于清順治五年(1648 年),是尚寶司卿楊應祥后人的宅邸。它以青磚砌墻,三門六柱,墻上鑲嵌了紅石牌坊,紅石表面布滿雕飾,中間還嵌有幾條綠石,色彩搭配溫潤不乏明艷。這棟房子的面積不小,有280 平方米。
縱橫交錯的巷陌間有一口梅花井(又叫香泉井),據清《豐城縣志》記載,梅花井挖于元代至治元年(1321 年),井口寬大,直徑足有1 米,井水甘甜清冽,常年不涸。據說它還是一口神奇的井,凡遇井水散發(fā)墨香之時,村里必定有人加官晉爵或金榜題名。村里共有7 口這樣的古井,按照天上北斗星的布局分布,稱為“七星拱月”。
白馬寨村民俗文化中有一個有趣的特點,就是女性的地位比較高,這與傳統社會里“男尊女卑”的現象截然相反。這是由于白馬寨村成年男子長年在外經商,凡農耕紡織、教育子女、家族交往等均由女性操持,所以白馬寨村內有不少反映男女平等的石雕、獻給母親的匾額,以及優(yōu)秀女性事跡的記載。村外有一“德其門”,凡外嫁的白馬寨村女兒回村探親可住父母家,而沒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女婿們只能住在村外的“德其門”,足見白馬寨村婦女地位之高。
從科舉時代的鼎盛、白馬商幫的崛起到近代民族工業(yè)的興衰、平民下南洋的風潮,白馬寨村在每一個時代都像一匹引人注目的寶駒,是滄桑巨變的豐城歷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