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前145-?),字子長,夏陽人,一說龍門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fā)奮繼續(xù)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司馬遷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yè),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三千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張大可,1940年生,1966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yè)。曾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甘肅省中青年歷史學會會長。1990年調任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1995年底調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tǒng)戰(zhàn)理論研究所任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學和秦漢三國史的教學與研究,在這兩個方面已發(fā)表論文100余篇,出版?zhèn)€人學術專著8部,主編論著10余種,其中5種論著獲全國及省級社科優(yōu)秀圖書獎,獲國務院專家津貼證書。張大可是我國當代《史記》研究的翹楚,現(xiàn)任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