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規(guī)程修訂說明
1 目的和意義
2 編寫過程
3 重要問題說明
3.1 術語
3.2 計量標準
3.3 檢定方法
3.4 附錄
第2部分 規(guī)程解讀
引言
1 范圍
2 引用文件
3 術語和計量單位
3.1 術語
3.2 計量單位
4 概述
5 計量性能要求
5.1 固有誤差
5.2 重復性
6 通用技術要求
6.1 外觀
6.2 光學系統(tǒng)
6.3 絕緣電阻
7 計量器具控制
7.1 檢定條件
7.2 檢定項目
7.3 檢定方法
7.4 檢定數(shù)據(jù)處理
7.5 檢定結果的處理
7.6 檢定周期
附錄A 檢定距離的確定
附錄B 輻射溫度計瞄準方法
附錄C 黑體輻射源發(fā)射率偏離1引起的測量誤差
附錄D 高溫黑體輻射源玻璃窗口引入的窗口誤差的修正
附錄E 輻射源尺寸效應
附錄F 檢定記錄參考格式
附錄G 檢定數(shù)據(jù)處理舉例
附錄H 檢定證書/檢定結果通知書參考格式
附錄J 固有誤差不確定度評定示例
第3部分 相關專題介紹
1 亮度溫度和有效波長概念的擴展
1.1 引言
1.2 傳統(tǒng)亮度溫度及其局限性
1.3 有效亮度溫度
1.4 積分有效亮度溫度
1.5 有效亮度溫度測量的有效波長
1.6 有關亮度溫度的術語討論
1.7 小結
2 輻射溫度計的輻射源尺寸效應
2.1 概述
2.2 SSE測量理論
2.3 SSE函數(shù)性質
2.4 直接法測量SSE
2.5 測溫結果的SSE修正
2.6 小結
3 黑體輻射源有效發(fā)射率對有效亮度溫度的影響
3.1 概述
3.2 有效亮度溫度對實際溫度的偏離
3.3 簡化的近似公式及其適用性
3.4 小結
4 輻射源的多波長有效亮度溫度校準
4.1 優(yōu)勢
4.2 理論基礎
4.3 多波長有效亮度溫度校準原理
4.4 校準方法
4.5 典型校準結果
4.6 小結
5 輻射源三種溯源方式的特點
5.1 溯源系統(tǒng)圖
5.2 影響黑體輻射源的關鍵因素分析
5.3 三種溯源方式的特點
6 檢定裝置性能考核與計量標準建立的有關輻射源的考慮
6.1 輻射源直徑
6.2 有效發(fā)射率及不確定度
6.3 溫度均勻性和測點溫差
6.4 控溫穩(wěn)定性和控溫復現(xiàn)性
6.5 溯源方式選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