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瑩編*的《論機械圖像時代的繪畫》是“西安美術學院**博士文叢”之一。西方繪畫的主流以再現(xiàn)視覺真實為目的。而對視覺真實的追求也使得攝影誕生。以攝影為基礎,攝像、電腦圖像先后被發(fā)明。這些以機械方式捕捉和創(chuàng)造的圖像,筆者在此統(tǒng)稱為機械圖像。機械圖像的二維平面性和繪畫相似,因此它迅速地成了繪畫的重要參照系。它為寫實繪畫帶來了新的生機。畫家通過照片解決了繪畫中的一些難題,例如準確的動態(tài)造型和歷史依據等等。同時,它也在某些層面上取代了寫實繪畫功能,例如紀實和肖像。不僅如此,機械圖像通過對繪畫的模仿,不斷侵蝕著繪畫的視覺效果領域,引起了畫家們對繪畫的存在價值的思考。于是,繪畫被迫和主動地開始回避單純的描摹對象,不斷拓展繪畫自身區(qū)別于攝影的價值。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攝影可以說將繪畫逼上*路,也將繪畫從再現(xiàn)中解放出來。在繪畫尋找自身特點的路程中,首先,被得以強化的是繪畫的媒介性和平面性。這是繪畫區(qū)別于其他藝術門類的重要特征。從印象派開始一直到抽象表現(xiàn)主義都體現(xiàn)了這樣的發(fā)展線索。除了在視覺上的轉變,繪畫還突出了它的內在精神價值。情感的表達一直是一條古老的線索,在機械圖像出現(xiàn)以后,它被特別強化。對于內在精神價值的追求除了情感,藝術還被訴諸觀念。機械圖像出現(xiàn)后,藝術面貌的改變,加速了藝術觀念不斷*新。而哲學又對藝術界帶來了思想的啟發(fā)。機械圖像削弱了技術和視覺效果對于繪畫的重要性,又進一步加強了觀念與藝術的這種結合。形式的簡化伴隨著觀念的強化。觀念運用得當使作品豐滿,但是也必須警惕觀念化的危險性。觀念藝術的*個問題在于哲學有替代藝術的危險性。第二個問題在于對新奇的盲目崇拜,其結果就是,“新”迅速被耗盡了。而*重要的問題還在于它具有假大空的危險性。藝術需要有耐人尋味的思想,但同時也需要物質支撐。在尋求區(qū)別的同時,另一種現(xiàn)象也開始出現(xiàn)。那就是將機械圖像作為基本的現(xiàn)實去接受它。繪畫一方面抵抗機械圖像而出走,同時有一類繪畫則全面地去表現(xiàn)機械圖像,波普藝術和照相寫實就是機械圖像時代機械繪畫的*致。在繪畫形式空前豐富的狀況下,對藝術評判的體系開始進入混亂狀況。與此同時,機械圖像也在發(fā)展。也許有一天,機械圖像能完全模仿手工的繪畫。但是手工性有一點無法替代,那就是不可復制性。而這種不可復制的原作概念,是繪畫過程中的偶然性造成的。機械時代的身體是被剝離自然的身體。而繪畫讓人的身體直接參與到對對象的把握中去。手工性使身體與實在相連。與實在的聯(lián)系使我們在使用大眾媒體的機械圖像的時候,警惕大眾媒體的趨同性,使得每個個體生命的獨特性得以保留。而這種獨特性,也是每一個生命存在的意義之一。在身體還存在的前提下,身體就需要與其他生命接觸,與實在的物質世界接觸。每個生命也需要彰顯自己的獨特性。繪畫體現(xiàn)著這種獨特性。繪畫和機械圖像各有其優(yōu)勢,畫家要使用卻不依附機械圖像,從而使機械圖像為繪畫所用,而又能展現(xiàn)出繪畫藝術的獨特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