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論
0.1 計量經濟史的內涵
0.2 計量經濟史與傳統(tǒng)經濟史的主要區(qū)別
0.3 計量經濟史學科開創(chuàng)與傳入中國
0.4 計量經濟史研究的主要學術價值
上編:研究方法
1 前提假設
1.1 上位前提假設——宏觀經濟態(tài)勢
1.2 下位前提假設——制度安排和其他市場條件
1.3 技術性假設——分析過程中的簡化手段
2 邏輯推理
2.1 邏輯思路的形成——分析工具的選擇與修正
2.2 常用的邏輯推理方式
3 實證檢驗
3.1 計量經濟史與計量經濟學
3.2 計量經濟史研究中的數量模型
3.3 數量分析過程中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4 計量經濟史文獻范式簡介
4.1 正標題與副標題
4.2 作者姓名和所屬機構名稱
4.3 內容提要
4.4 關鍵詞
4.5 正文
4.6 注釋
4.7 參考文獻
4.8 英文題目、內容提要和關鍵詞
4.9 作者簡介
5 計量經濟史研究者的學術定位——“研究鏈”芻議
5.1 經濟史“研究鏈”上游環(huán)節(jié)——數據和故事的發(fā)掘整理
5.2 經濟史“研究鏈”中游環(huán)節(jié)——解釋經濟現(xiàn)象和探討邏輯關系
5.3 經濟史“研究鏈”下游環(huán)節(jié)——補充、修正或發(fā)現(xiàn)經濟學理論
5.4 總結
下編:研究案例
6 文獻評介與學術商榷
6.1 1996年以來中國近代計量經濟史研究評述
6.2 供給約束下中國的匯率、貿易收支與復本位制(1870~1900年)
6.3 近代中國GDP估算理念、方法與功用
7 中國經濟史專題研究
7.1 近代化起步以來中國經濟態(tài)勢初探
7.2 資本品短缺、貨幣緊縮與中國總產出下降
7.3 1979年以來中國的貨幣流通速度與物價波動
8 外國經濟史專題研究
8.1 美國經濟波動中的進口貿易研究——近百年歷史經驗分析
8.2 美國大蕭條的邏輯起點:收入分配不公(1919~1929年)
9 經濟學理論探索
9.1 對凱恩斯“流動性陷阱”學說的質疑——基于美國大蕭條的經驗
9.2 比較優(yōu)勢理論的前提假設:供給約束與國家虛無
9.3 IS-LM模型的必備前提:有效需求小于潛在需求——對“有效需求不足”的邏輯分析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