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屠格涅夫(1818—1883)俄國杰出的現實主義作家。大學期間開始詩歌、小說、戲劇創(chuàng)作?!东C人筆記》使他蜚聲文壇。作品描繪了農奴與地主的群像,語言生動、優(yōu)美,凝練而富有音樂感,對俄國文學語言發(fā)展有巨大影響?!陡概c子》描寫俄國農奴制改革前夕新舊思想的斗爭,塑造了新一代人的代表、平民知識分子巴扎羅夫的鮮明形象。 《處女地》是作者最后一部長篇小說,描寫了一批青年投身“到民間去”運動的曲折歷程。 譯者:巴金(1904-2005),原名李沛甘,四川成都市人。1920年考入成都外語專門學校。1923年考入東南大學附中補習班,1927-1928年旅居法國巴黎,翻譯了克魯泡特金的《倫理學的起源和發(fā)展》(上卷)。1931年后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33年后常與魯迅來往。全國解放后,被選為全國文學工作者協(xié)會常務委員。兩次赴抗美援朝前線采訪,五次訪問蘇聯。曾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主席。上海文聯主席。主要譯著有:屠格涅夫的《處女地》、《木木》、《父與子》,迦爾洵的《紅花》、《一件意外的事》,赫爾岑的《往事與隨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