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拾拈花》書名由來魯迅先生是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倡導者與先行者,他生前自費編印木刻畫冊十余種,印行近萬冊,“以傳給青年藝術學徒和版畫的愛好者”。1934年3月,他結輯自己收集的59幅蘇聯版畫,出版了《引玉集》——“取‘拋磚引玉’之意,謂之《引玉集》”。魯迅在編印《引玉集》的同時,也在籌劃著將剩余的木刻再編一部蘇聯木刻集,并將書名定為《拈花集》,但天不假年,魯迅先生沒完成這個愿望。時隔五十年,1986年7月《拈花集》由北京魯迅博物館編,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收16位蘇聯木刻家作品120幅,魯迅當年的愿望得以實現。孫以煜先生是繼魯迅后對蘇聯老版畫進行全面收藏整理的新中國先行者,現藏品已逾6000幅。我們編輯出版孫先生的這本蘇聯老版畫原拓收藏筆記,取名《偶拾拈花》,既是向魯迅先生致敬,也是向孫以煜先生十幾年來執(zhí)著的信念致敬。出版緣起魯迅先生在《記蘇聯版畫展覽會》一文中這樣評介蘇聯版畫:真摯,卻非固執(zhí);美麗,卻非淫艷;愉快,卻非狂歡;有力,卻非粗暴。但又不是靜止的,它令人覺得一種震動。蘇聯的文學藝術對現當代中國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至今仍是我們文化傳承的重要內容。版畫在蘇聯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很多畫家同時也是著名的版畫家。蘇聯時期,版畫界大家輩出,其作品因當時的時代局限,畫家畫作多由集體與機構集中推介傳播,后又經戰(zhàn)火洗劫,老版畫能夠存留下來的,已多屬不易。甚至很多已成獨幅,是珍貴的歷史記憶。孫先生出于對蘇聯文藝的喜愛和尊重,不遺余力地在俄羅斯民間打撈這些遺存,現已形成規(guī)模?!拔以笧榇藘A盡心力,我愿此生所有的努力都是為這樣一件事情做的鋪墊和準備。”這便是孫先生“擇一事,終一生”的信念。我們出版這本書,也是出于同樣的情懷,同樣的信念。圖書內容和形式書中收錄的100位蘇聯畫家近千幅蘇聯老版畫原拓或手稿均為作者私人收藏,其中不乏珍貴的孤品。藏品版種包括木刻、銅版、麻膠版、石版等,十分豐富,極具專業(yè)價值和文獻價值。書中很多版畫作品是首次在中國出版,對美術專業(yè)人員來說尤為珍貴。畫面中熟悉的白樺林、克里姆林宮、列寧和托爾斯泰像…..相信能引起我們共同的,對美好事物的回憶和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