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騮,男,漢族,1935年5月生,浙江省黃巖縣人。1952年考入北京大學東方語文學系,1956年畢業(yè)于中央民族學院(今中央民族大學),畢業(yè)后留校工作。后參加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調查隊到云南調查民族語言,1958年調入云南省少數民族語文指導工作委員會工作。1979年9月調入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先后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副所長、研究員、云南民族學院(今云南民族大學)民族語文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導師,并擔任《民族學報》副主編,負責編輯《民族調查研究叢刊》。早期主要研究佤語,曾參與創(chuàng)制佤文,并在阿佤山區(qū)工作了18年。除了佤語,他還調查研究了我國南方地區(qū)的德昂語、布朗語、莽語、侏語、克木語、曼蔑語等,并自學了孟文、越南文、高棉文。他是中國越濮語(孟高棉語)研究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者。除了少數民族語言,他對漢語詞匯中的同根詞、同族詞以及漢字中同聲旁的字之間的關系有獨到的見解。他提出了漢語主要由中國古代的越語(夏語)、夷語(華語)、羌語以及其他出入“中國”的人們共同體所使用的語言融合而成,這些語言共同組成“華夏語系”的新說。由于其在科學研究上的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于1996年給他頒發(fā)了政府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