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文化大革命”,無休無止、無限上綱且多是捕風捉影、顛倒黑白的“大批判”,搞亂了人們的思想,搞亂了理論。粉碎“四人幫”后,人們一時分不清真假馬克思主義,在哲學基本理論上幾乎所有的問題都有所爭論。這時候,就哲學教育來說,*急需的是編寫新的、正本清源的教科書。這無疑也是哲學教科書的改革。本卷收錄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修訂本(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就是適應這種需要而編寫的。1979年,教育部委托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編寫哲學專業(yè)教材,由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編。承蒙老師厚愛,我也被邀請參加《辯證唯物主義原理》的編寫。這給了我一個難得的學習和鍛煉的機會。1982年,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決定開設哲學課,聘請我做主講教師,這個《綱要》就是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的基礎上,作為“電大”教材由我獨自編寫的。“電大”也是大學,大學教材的學術水平不能降低。但因課時和遠距離教學方式的局限,內容應有所刪減,表述應更加通俗。這不是降低了要求,反而是增大了難度。據(jù)我多年使用教材的體會,教科書*重要的要求是準確和簡潔。“準確”就是給基本概念、原理提供一個標準的解釋,語言必須是規(guī)范化的專業(yè)語言,“簡潔”就是簡明、干凈、清晰?!毒V要》的編寫是按照這個要求去努力的?!毒V要》雖然仍是采用傳統(tǒng)哲學教科書的框架,但就當時中國的哲學狀況來說,在具體內容和敘述方式上也還有加以改革的很大余地。在此之前我對“四人幫”哲學的批判,對“唯意志論”和“斗爭哲學”的清理,都有一些研究成果可以且應當吸取和利用。例如批判“斗爭哲學”的理論成果,包括關于同一性的作用、同一性和斗爭性的相互制約特別是具體的同一性對于矛盾斗爭形式和界限的制約作用,關于同一性的范疇規(guī)定等,都應當寫進哲學教科書。為了便于充分地展開地闡述這些內容,我在參加《辯證唯物主義原理》的編寫時曾提出改變以往基本上按《矛盾論》的框架敘述“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方式,并由我按照這個意見為該書改寫了這一章,《綱要》的這一章也還是這樣寫的。再如,吸取批判“四人幫”唯心論的階級斗爭觀的理論成果,劃清階級斗爭觀上歷史唯物論和歷史唯心論的界限,就構成了《綱要》第十三章即“階級、國家、革命”這一章的基本敘述線索。馬克思1852年致約·魏德邁的信中說的他對階級斗爭理論的三點新貢獻,特別是其中的第1點,即證明了“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fā)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lián)系”,講的就是歷史唯物論的階級斗爭觀,它要求從社會的生產即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發(fā)展,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去說明階級的起源、階級關系的演變、階級斗爭的歷史作用及階級的消滅,等等。站在這個觀點的反面的,就是階級斗爭觀上的歷史唯心論,如“四人幫”的上層建筑決定論。這兩個例子是涉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兩個*為重要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