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環(huán)境科學、安全科學環(huán)境科學基礎理論北京市碳排放的格局變化與驅動因子研究

北京市碳排放的格局變化與驅動因子研究

北京市碳排放的格局變化與驅動因子研究

定 價:¥40.00

作 者: 張旺
出版社: 新華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16630693 出版時間: 2017-04-01 包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198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北京市碳排放的格局變化與驅動因子研究》嘗試探討性地綜合運用地理學、土地科學、生態(tài)學、經濟學、管理學和環(huán)境科學等多學科理論和方法,分析北京市碳排放的時空格局、結構與水平,找出與主要世界城市的低碳發(fā)展差距,弄清土地利用變化對碳排放的影響及森林質量對碳吸收的影響,揭示碳排放的主要人為擾動因素,分解碳排放的增量因素,運用情景設定法分析碳排放未來的發(fā)展趨勢,測算減排潛力,提出北京節(jié)能減碳的路徑選擇,以期為建設低碳化世界城市提供理論基礎、數(shù)據(jù)支撐和決策建議。

作者簡介

  張旺,男,漢族,1974年10月出生,湖南汨羅人,理學博士,湖南工業(yè)大學城市與鄉(xiāng)村發(fā)展研究院副院長,建筑與城鄉(xiāng)規(guī)劃學院新型城鎮(zhèn)化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fā)展與環(huán)境研究所和湖南工業(yè)大學合作成立的全球低碳城市聯(lián)合研究中心副主任,被北京城市發(fā)展研究院特聘為技術副院長,客座研究員。擔任的社會兼職有中國城市經濟學會理事、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會員、湖南城市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湖南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湖南省地理學會理事、長株潭城市群研究會會員,湖南兩型社會建設研究中心特邀研究人員?,F(xiàn)主要從事城市與區(qū)域規(guī)劃、低碳生態(tài)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經濟學等方面的研究。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選題背景
1.1.1 國際背景
1.1.2 國內背景
1.1.3 案例城市背景
1.2 選題目的與意義
1.2.1 選題目的
1.2.2 選題意義
1.2.3 案例城市選擇的典型意義
1.3 研究目標與研究內容
1.3.1 研究目標
1.3.2 研究內容
1.4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術路線
第二章 國內外研究進展
2.1 城市碳排放格局及其變化
2.1.1 城市碳排放的時空格局
2.1.2 城市空間變化影響碳排放
2.1.3 基于LUCC的城市碳排放
2.1.4 城市碳排放的綜合構成
2.1.5 城市碳循環(huán)與碳平衡
2.2 城市碳排放的驅動因子
2.3 城市碳減排的調控路徑
2.3.1 低碳城市的規(guī)劃先行
2.3.2 城市碳減排的路徑選擇
2.3.3 城市碳減排的政策與管理
2.4 城市碳排放研究的模型與方法
2.5 案例城市的碳排放研究
2.6 國內外研究述評
第三章 原理基礎與理論框架
3.1 相關概念界定
3.1.1 碳源、碳匯和碳庫
3.1.2 碳循環(huán)與碳代謝
3.1.3 碳通量與碳儲量
3.1.4 土地利用/覆蓋變化(LUCC)
3.1.5 能源耗費、能源強度與碳排放強度
3.1.6 城市低碳發(fā)展與低碳城市
3.2 相關原理基礎
3.2.1 人地關系理論
3.2.2 低碳經濟理論
3.2.3 環(huán)境庫茨涅茨曲線假說理論
3.2.4 資源環(huán)境承載力理論
3.2.5 可持續(xù)發(fā)展理論
3.2.6 系統(tǒng)科學理論
3.3 研究理論框架
3.4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北京市概況
4.1 自然地理條件概況
4.1.1 地理位置與面積
4.1.2 地貌類型與海拔
4.1.3 氣溫與降水簡況
4.1.4 水資源利用概況
4.1.5 天然植被類型與分布
4.2 經濟社會發(fā)展簡況
4.2.1 人口與就業(yè)情況
4.2.2 經濟發(fā)展水平
4.2.3 交通與城建現(xiàn)狀
4.3 資源環(huán)境瓶頸制約
4.3.1 水資源量嚴重短缺
4.3.2 水土流失仍較嚴峻
4.3.3 能源供需矛盾加劇
4.j.4 垃圾處理問題突出
4.3.5 污染防治任務繁重
4.4 本章小結
第五章 北京市碳排放的時空格局變化分析
5.1 北京市溫室氣體排放的時序變化
5.1.1 溫室氣體排放的計算方法
5.1.2 數(shù)據(jù)來源與處理說明
5.1.3 計算結果與實證分析
5.2 基于LUCC的碳排放時空格局分析
5.2.1 基于LUCC的碳排放面板數(shù)據(jù)時序變化
5.2.2 基于LUCC的碳排放空間格局及其變化
5.2.3 基于LUCC的碳排放時空格局合理性評估
5.3 基于生產力的碳匯量度及其變化
5.3.1 研究方法
5.3.2 結果分析
5.4 北京市轄區(qū)的碳排放及其變化
5.4.1 估算方法
5.4.2 數(shù)據(jù)來源
5.4.3 各區(qū)碳排放凈量的估算分析
5.4.4 各區(qū)低碳發(fā)展水平的比較
5.5 本章小結
第六章 北京市碳排放的結構分析與水平比較
6.1 北京市生產側碳排放的結構分析
6.1.1 估算方法與數(shù)據(jù)來源
6.1.2 生產側能源碳排放的結構與變化
6.2 北京市碳排放水平的比較分析
6.2.1 碳排放強度的比較
6.2.2 人均碳排放的比較
6.2.3 碳排放密度的比較
6.2.4 碳排放的行業(yè)結構比較
6.2.5 能源結構的比較
6.2.6 大氣污染的比較
6.2.7 就業(yè)結構的比較
6.3 本章小結
第七章 北京市碳排放的影響因素與增量分解分析
7.1 北京市土地利用變化對碳排放的影響
7.1.I土地利用類型與碳排放的關系
7.I.2 土地利用變化對碳排放的影響
7.1.3 調整土地利用類型的減碳途徑
7.2 北京市森林質量變化對碳吸收的影響
7.2.I森林植被凈生產力變化對碳吸收的影響
7.2.2 林分起源結構及其變化對碳吸收的影響
7.2.3 林分齡級結構及其變化對碳吸收的影響
7.3 北京市碳排放的間接影響因素分析
7.3.1 影響碳排放指標的相關因素分析
7.3.2 影響碳排放指標的多因素分析
7.3.3 基于STIRPAT模型的影響因素分析
7.4 北京市碳排放增量的分解分析
7.4.1 基于LMDI法的IDA分析
7.4.2 基于I-O法的SDA分析
7.5 本章小結
第八章 北京市碳減排的潛力分析與路徑選擇
8.1 碳減排的潛力分析
8.1.1 主要碳源的減排潛力
8.1.2 驅動因子的減排潛力
8.1.3 主要碳匯的減排潛力
8.2 碳減排的路徑選擇
8.2.1 能源消耗碳排放的情景分析
8.2.2 其他碳源和碳匯的情景分析
8.3 本章小結
第九章 主要結論與研究展望
9.1 主要結論
9.2 研究展望
附錄:基礎數(shù)據(jù)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